等下再做、明天再说、整点开始……这些话你有没有说过?书桌上摊着未拆封的备考教材,半年前办的健身卡积了一层灰,心里想着“马上起身”,身体却“稳稳躺平”……
社交平台上,有许多网友分享自己习惯性拖延、难以开启某项计划的经历,评论区跟帖回复“简直是世另我”。有人说这是“懒癌晚期”的表现,也有人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叠加而成的“时代病”,不能简单归因于“懒”。那么,为什么任务启动这么难?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图源:视觉中国
一
新的一年,学会一门小语种;这个月,成功减重5斤;今天,完成一篇高质量稿件……制定flag的时候,常常是宏伟且美好的,仿佛所有目标都近在咫尺,等待着我们轻松实现。
但想必很多人有同感:在面对任务时,心里明明知道应该立刻着手去做,却总是难以迈出第一步。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当人决定着手去完成某项任务,最开始启动的那一刻往往十分艰难,潜意识里容易产生抗拒心理,这就是网友常说的“启动困难”。
比如准备学习时,在书桌前磨蹭,一会儿整理文具,一会儿找资料,就是不开始看书做题;要收拾房间了,站在房间中央,看着杂乱的物品,却只是发呆,不愿拿起扫帚和抹布。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拖延,“再等一会儿”“休息一下再做”,时间就悄然流逝。
面对稍微有难度或者复杂的任务,内心还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抵触情绪。比如接到一个新的工作项目,还没开始分析任务内容,就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好,担心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而迟迟不下手。在学习新知识时,看到厚厚的书籍或者复杂的公式,就心生畏惧,觉得自己无法掌握,宁愿在网上刷视频、玩游戏,也不愿意尝试去攻克难题。
拖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成了改不掉的习惯。不管面对什么任务,都下意识地往后推。即使任务本身并不困难,也不着急去做。有人用一句话总结饱受“启动困难”折磨的人:明明心里着急,身体却很诚实,在拖延和纠结中,任务越积越多,内心的焦虑也越来越重。
图源:视觉中国
二
对个人来说,“启动困难”不仅会导致学习工作效率低下,久而久之还容易令人产生自我认知偏差,挫伤自信心。往大一点说,如果团队面对目标任务总是“启动困难”,那么发展进步也就无从谈起。不禁要问,为啥会产生“启动困难”呢?又或者说,万事为何“开头难”?
任务设置有偏差。一般而言,动机的强弱和距离目标的远近程度成反比,即人离目标越远,行动力越弱。就像赶公交车,还剩30米时我们常常会疯狂奔跑,但若隔着一站地,大概率会选择“等下一辆”。因此,产生“启动困难”,或许是因为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超出能力范畴。这种“起步即巅峰”的心态,看似追求卓越,实则在无形中放大了任务难度,反而让自己在过高的期待中陷入“启动困难”。
也有可能是把任务想得太难。当任务被脑补成“珠峰级难度”,人的本能反应是“战术撤退”。比如,想看牙医,却单方面认为选医院、挂号、后续复诊十分麻烦,一直拖着不行动,直到忍无可忍,才发现家门口的诊所一小时就能搞定就医。因为自身已经预设任务难度很大、耗时很长,从而难以启动,却没想难是难在“认知”上,白白耽误时间。
心理本能有抗拒。一方面,人的大脑自带享受“即时快乐”的操作系统,自控则是后天对抗需求的衍生系统。每当面临复杂任务,本能让我们选择逃避。另一方面,我们也会“害怕失败”——怕写不出完美的方案,怕被评价“能力不够”,或是被畏难情绪困在“等准备好了再开始”的“网”里,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
外界环境有干扰。碎片化时代,信息被分解成诸多片段密集推送。有研究显示,现代人日均信息摄入量相当于15世纪普通人30年接触的内容。手机上的社交媒体、各种娱乐应用等常会化作“时间刺客”,不断“抢夺”注意力,让人难以专注于即将开始的任务。笔者就有朋友自我抱怨,想开启阅读计划,但手机提示音却像“时间黑洞”,一点开就吸走半小时,书一页没翻,短视频已经刷了几十个,时间被偷走,阅读任务也被一拖再拖。
图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三
想要破解“启动困难”,首先要接纳内心的恐惧、焦虑等情绪。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预期,经常暗示自己“我有能力做到”,“就算暂时做不到,只要动起来就是进步”,并在这种心理力量中坚持下去,想象取得成果时的情景,从而克服“开头难”。
把“一团乱麻”拆成“一根根线”。执行任务时,学会目标管理法,写材料不用想着“一挥而就”,先列大纲再填案例;做项目别被“半年规划”吓住,拆成“周计划”“日清单”。就像啃硬骨头要找准下嘴处,把任务分解成“踮踮脚就能够到”的模块,启动的阻力就会大大降低。如果同时有多个任务,可以把待办事项按重要性和紧急程度分类。比如,一天当中,在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攻坚核心任务,用碎片时间处理琐事,提高效率。
给“一个人的战斗”找“一群同行者”。当独自面对一项任务感到“启动困难”时,不妨“借梯登楼”,寻求外力帮助。比如,想健身却无法坚持,可以加入“运动搭子”群,用互相监督克服惰性。一些考研考公族自发成立学习小组,用集体氛围彼此助力打气。面对专业性强的任务,更要善用“外脑”,正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尤其是对职场新人而言,当遇到超出能力范畴的棘手工作,不妨主动请教前辈,或请专业人士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自己更快进入状态。
用“一方净土”代替“一地鸡毛”。根据实际需求,营造舒适的开工环境。有研究显示,整洁的环境更能让人集中注意力,从而提升工作效率。面对不同的任务,可以善用“环境适配法则”,打造独特的“心流空间”。比如对于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任务,尽量选择图书馆等安静环境,关闭社交软件,避免消息提示的干扰。如果是创意类工作,可以布置一个激发灵感的工作台等。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行动永远是最好的破题利器,与其在焦虑的泥潭里挣扎,不如先跨出第一步。水滴石穿,“滴”出了坚持的力量,迈开第一步,并慢慢坚持下去,我们就会发现,事,做着做着就成了,路,走着走着就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