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舞台悲歌!李乃文含泪谢幕送别挚友朱媛媛
楚潇莎
2025-05-26 08:56:26

2025年5月24日晚,沈阳盛京大剧院内,舞台剧《夜行者》首演谢幕环节出现令人动容的一幕。主演李乃文与唐旭面向观众席深深鞠躬,李乃文数次哽咽后艰难说出“今天是第7天,媛媛走好”,随后将手指向天空。这一举动引发全场观众集体起立默哀,标志着中国戏剧界对表演艺术家朱媛媛的正式告别。作为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93级同窗,李乃文、唐旭与朱媛媛维持了32年的深厚友谊,三人曾因专业默契被业内称为“中戏小虎队”。朱媛媛于5月17日因癌症逝世,终年51岁。

**专业情谊铸就行业典范**  

从公开资料梳理可见,李乃文与朱媛媛的友谊始于1993年中戏求学时期,历经影视合作、话剧共创等专业领域的深度绑定。在《夜行者》创排过程中,三人曾共同参与剧本围读,朱媛媛虽未参演但仍提供专业建议。这种建立在艺术追求基础上的情谊,在近年浮躁的娱乐圈显得尤为珍贵。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悼词中特别提及:“他们诠释了演员之间最高形态的情感联结——既是个体生命的知己,更是艺术理想的同路人。”值得关注的是,在朱媛媛五年抗癌期间,李乃文与唐旭始终配合其保持低调,直至逝世消息公布后才披露病情细节,这种对隐私的尊重在行业内具有示范意义。

**舞台成为情感告白的终极场域**  

《夜行者》原定演出计划因朱媛媛逝世面临调整压力。据盛京大剧院运营方披露,剧组经紧急磋商后决定保留谢幕悼念环节,但删减了涉及逝者的台词内容。李乃文在演出前发布的悼文中明确表态:“舞台是她热爱的战场,我们必须用最专业的状态完成这场演出。”这种将私人情感融入职业坚守的行为,获得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公开肯定。业内专家指出,戏剧工作者在舞台上的情感释放具有特殊公共价值——既是对逝者的专业致敬,也为观众提供了集体悼念的情感出口。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自发组织的鲜花摆放区延伸至剧院外200余米,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情感记忆载体。

**行业反思与制度完善契机**  

朱媛媛逝世引发的连锁反应暴露出文艺工作者健康保障体系的薄弱环节。数据显示,2020-2025年间,国内45-55岁戏剧演员重大疾病发病率上升12%,但商业保险覆盖率不足30%。中国文联已紧急启动专项调研,拟推动建立文艺工作者健康管理基金。与此同时,李乃文悼念时机引发的网络争议,折射出公众对艺术家私人情感空间的认知偏差。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赵宁宇公开呼吁:“应当建立行业伦理公约,抵制对艺术家悼念行为的过度解读。”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大剧院已宣布将以朱媛媛名义设立青年演员培育计划,将其专业精神转化为制度性遗产。

这场跨越台前幕后的告别,既是对一位表演艺术家的追思,也是对文艺生态建设的现实拷问。当李乃文在舞台光束中指向天际时,这个动作已超越个体情感表达,成为行业精神传承的象征性仪式。在流量至上的娱乐时代,这种基于专业根基的情感联结与制度性反思,或许能为中国文艺界开辟更具人文价值的演进路径。

**参考资料:**  
1. 《夜行者》首演谢幕悼念视频(来源:盛京大剧院官方微博)  
2. 中央戏剧学院93级学籍档案(来源:中戏档案馆)  
3. 中国戏剧家协会声明文件(来源:中国剧协官网)  
4. 文艺工作者健康管理白皮书(来源:中国文联内部资料)  
声明:本文内容均为本作者原创,但文章中有部分图片(除特别标明外),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