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散文】诸纪红 | 探寻医圣足迹(《南阳晚报》发表)
诸纪红
2024-09-28 05:00:00
(本文2024年9月24日《南阳晚报》发表)

探寻医圣足迹

文/诸纪红

夕阳斜照,金色的余晖洒进书房。我教六岁的孙子小杰读《诗经》。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读到《王风·采葛》篇时,小杰问:“爷爷,艾是什么呀?为什么要采艾?”

我摸摸他的头,解释道:“艾,就是艾草,在中医里它可是个宝,能治好多病。”

小杰眨着眼睛,追问:“爷爷,中医是什么呀?”

我笑了,这小家伙,问题还真不少。“中医啊,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艾草呢,就是中医里常用的一种草药。古人采艾,是为了用它防病治病。”

“哦,原来艾草这么厉害!”小杰若有所思,接着又问,“爷爷,那我能看看中医是怎么用艾草的吗?”

看着小杰充满渴望的眼神,我决定满足他的愿望:“好啊,爷爷带你去一个地方,能了解到中医是怎么用艾草的,还能学习到很多中医药知识。”

于是,次日我们便驱车数小时,抵达了河南南阳。这是一座古朴与现代交织的城市,每一块砖瓦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南阳医圣祠,就坐落在这座城市的怀抱之中。

走进祠内,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雕梁画栋,绿树葱茏。小杰拉着我的手四处张望:“爷爷,这里好美啊!”

在张仲景墓前,我给小杰讲起了张仲景的故事:公元150年左右,张仲景出生在南阳。他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对医学充满兴趣。那时,正值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疫病肆虐,张仲景目睹人们因病受苦,便立志学医,以济世救人。他勤奋努力,四处寻求良方,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撰写了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

这本书阐述了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是极为宝贵的医学知识。因张仲景在中医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后人尊称他为“医圣”。

小杰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问题:“爷爷,张仲景真的很伟大啊!那他发明的方子,现在还能用吗?”

“当然,张仲景的药方和诊疗方法,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呢。”

接着,我们又参加了医圣文化园的研学课程。在这里,我们了解了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和研发过程。小杰对那些形态各异、功效不同的中药材充满了兴趣。

“爷爷,你看这个山药,和我们平时吃的一样吗?”小杰指着一株山药问我。

“这个山药不仅可以食用,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它能健脾益胃、助消化,对身体很有好处。”我解释道。

走出医圣文化园,我们来到了一家中医诊所。这里坐诊的都是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他们正忙着为病人提供中医诊疗服务。我决定让小杰亲身感受一下中医的魅力。

一位和蔼的老中医接待了我们,他仔细询问了小杰的身体状况,然后为他把脉。

“小朋友,你的身体很健康,但是注意不要贪凉。”老中医笑着对小杰说。

老中医还向我们展示了针灸和拔罐的治疗过程,并解释了这些方法是如何通过刺激身体的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从而促进身体自我修复……

老中医告诉我们,仲景文化涵盖了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科学的诊疗方法及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张仲景秉持仁爱济世的行医准则,强调医者需心怀仁爱,视患者如亲人。他创立的辨证论治体系,注重个性化治疗,彰显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思想。仲景文化还包含生命观、健康观及养生理念,对人们的健康维护具有深远意义。”

夕阳西下,我们结束了南阳的探访之旅。一路上,我不断感慨着,南阳,这片孕育仲景文化的沃土,在新时代正继续深耕仲景文化,壮大中医药产业,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着力量。

小杰的变化更让我倍感欣慰。“爷爷,我以后也要成为像张仲景那样的医生,用中医药治病救人!”听着他稚嫩的声音,我深感中医文化的种子已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从最初对艾草的好奇,到如今对中医药文化的浓厚兴趣,他的成长与收获,是这次探访之旅最美好的成果。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