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新书序言|海洋问题与印太秩序 @大外交智库《大译编参》
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
2024-08-25 00:02:27

主编:莱谢克·布斯辛斯基 ( Leszek Buszynski ),战略与国防研究中心名誉教授,就职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杜青海(Do Thanh Hai),越南外交学院东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摘要:本书考察了政治与安全问题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发展中的印太海洋秩序的塑造。著作把目光聚焦于中国海上延伸对地区国家战略与政治以及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不同章节考察了这些国家的互动,并着重关注了率先发起印太倡议的日本,其也是安全合作与区域主义的推动者。本书也探讨了东盟声索国的回应,比如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印度尼西亚,还有其他重要国家,比如印度、美国和欧盟。

要词:Maritime Issues;Regional Order;Indo-Pacific

文源:L. Buszynski and D. T. Hai (eds.), Maritime Issues and Regional Order in the Indo-Pacific, Palgrave Studies in Maritime Politics and Security, 3 July 2021,pp.1-291.

收录:《大译编参》2021年第105期,总第105期,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组创办。

编译:王雪,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项目组《大译编参》执行副主编现就读于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审校:黎开朗,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再审:安主恩,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




编译精选


一、战略与地区秩序之间的印太


印太是一个发展中的构想,它可以被理解为连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合作项目;它可以被视为新兴战略概念,推动包括军事演习、为武力部署指引方向等在内的安全关系发展;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延展区域建设的倡议,因为西太平洋的制度结构被延伸到了印度洋以建立更广泛的区域主义。但是,诸多国际事务观察者就现状深入思考过程中会产生不同倾向和观点,新观念不可避免的面对各种形式的怀疑、批判、甚至嘲讽。


无论如何,印太构想受到了中国崛起的刺激。2003-2004年,中国领导人以“和平崛起”(peaceful rise)回应亚洲邻国与国际社会对中国意图的关切。2013年新任中国领导人执政以来,基于国内政治复杂因素的考虑,他采取了另外一种更加自信的路线。新任中国领导人的优先事项是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从而确保党在艰难变革中持续存在。为此,他以“中国梦”激发民族激情。中国似乎下决心要挑战和废除地区和世界秩序,而该地区国家的繁荣正是在这种秩序下建立起来的。中国行为和印太概念的建立涉及两种回应,一种是战略性的,另一种是区域建设。战略回应涉及安全关系的发展,从而,在面对中国崛起与自信时确保均势。历史启示我们,在一个具有竞争性国家行为体的体系中,均势(balance of power)将得以维持,当一个国家力量崛起时,其他国家就会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平衡它的力量。类似的调整和转变也发生在安全关系中,为了对中国式自信做出回应,双边、三边或四边关系不仅存在于印太,印度也被纳入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印太战区。



二、驱动印太构想的海洋问题


南中国海是印太构想的焦点,因为南海问题涉及所有“玩家”(players)的地缘战略利益。对于日本、美国与印度来说,南中国海是一个战略航道,因为这些国家依赖海上航道发展贸易。


2013年11月以来,中国开始在南沙群岛填海造礁,在南中国海南沙群岛占据的7个地物上建设“军事设施”。2015年9月,美国对中国在南海的军事活动表示担忧,中国领导人反驳道,中国在南沙群岛的相关建设活动不针对或影响任何国家,也不寻求军事化。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格雷戈里·波林(Gregory Poling)认为中国在南海诉诸“灰色地带胁迫”(grey zone coercion)以故意避免公开的武力,在引发他人反应的同时依赖其“否定力”,这使任何人都措手不及(flat-footed)。格雷戈里·波林强调,对南中国海问题重要性的强调不仅在于该区域本身,而是在国际社会层面中国的“胁迫行动”能否成功,将为一个强大的中国如何处理领土和其他问题树立一个危险的先例。


日本海上自卫队退役中将香田洋二(Yoji Koda)认为非常规和非对称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 (A2AD)行动的发展,造成中国侵蚀美国在该地区地位的局面。香田洋二强调日本确实无法独自应对中国。面对中国的压力,日本在东中国海与南中国海方向上是脆弱的。


马来西亚海事研究所马汀·塞巴斯蒂安(Martin Sebastian) 考察了中国对东盟声索国(claimant)越南、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灰色地带行动,以施行恐吓。马汀·塞巴斯蒂安指出,海上民兵由与海军(灰色船体)合作的中国海岸警卫队(白色船体)协调,隶属于人民武装警察,这意味着海岸警卫队实际上是一支准军事力量。马汀·塞巴斯蒂安认为这些灰色地带的行动不能单独由东盟的声索国来解决,需要国际支持力量的干预。


玛丽特斯·达尼吉兰·维图格(Marites Dañguilan Vitug)解释了菲律宾如何在2012年的黄岩岛对峙中被中国挫败,从而菲律宾在2013年向海洋法法庭提起上诉。法庭在2016年7月的裁决中认可了菲律宾在其专属经济区内主张的权利,并确认了菲律宾提出的15个要点中14个的有效性。但是,基于对获得中国经济支持的期待以及个人对美国人的怨恨,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陷入了对中国的依赖。杜特尔特执政期间,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从潜在东盟联盟中叛逃出去,从而削弱了东盟与中国的协商立场。


实际上,南海问题进展表明,东盟无法以一己之力进行解决。十个成员国被划分成了声索国和重视发展与中国关系的国家,这些国家不担心南中国海领土主权问题,比如柬埔寨、老挝、泰国。那么东盟有哪些选择?存在诸多合作与通过对话解决南中国海海上争端的呼吁,并强调维持相对稳定或没有威胁的情况。但是,在此方向上的努力是徒劳的。


东中国海的海上争端对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助推了日本“印太战略”的传播和发展。在此卷中,日本国防研究院庄司智孝(Tomotaka Shoji)解释了南中国海与东中国海之间的联系,因为日本贸易的发展和从中东进口石油需要经过这些区域,从而容易遭遇封锁。



三、战略层面的印太


这些海上问题无法在西太平洋现存国际制度和域外势力介入的情况下得以解决。中国规模之大,追求之高,无法在西太平洋对其进行限制和平衡,从而逐渐导致一个巨大的失衡。印太倡议就是这种不平衡的产物,并促使其他玩家,比如印度、澳大利亚对中国行为给予相似的关注。2007年8月22日,安倍晋三(Shinzo Abe)在印度议会上提到日本的印太战略。2016年8月28日,在内罗毕发表演讲期间,安倍晋三提出了“自由与开放的印度洋和太平洋”。没有印度的印太是没有意义的。


2017年11月,特朗普在岘港(Da Nang)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前呼吁“自由与开放的印太”,这意味着,美国从日本手中接过了“印太接力棒”。2018年5月30日,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升级为印太司令部,凸显了印度重要性的增长以及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联通。曾被纳入美国中央司令部(CENTCOM)和非洲司令部(AFRCACOM)的印度西部地区被排除在外。特朗普总统在岘港演讲中提到了一些核心原则,比如对法律规则、人权、航行与飞越自由以及航道开放的尊重。但是,由于一些出乎意料的否定和对地区事务的漠视,特朗普在该地区存在诸多令人失望的表现。



四、地区建设层面的印太


印太最初被设定为一个战略,日本已经将它调整为向地区建设方面倾斜的倡议。2018年10月,安倍晋三前往北京消除与中国的紧张关系之后,日本降低了印太倡议所扮演的威慑角色。日本放弃了“印太战略”这一术语,引入“印太愿景”倡议,同时强调了这个倡议的地区建设与调节目的。


东盟的印太路径体现在其印太展望(Indo-Pacific Outlook)之中,这个展望作为必要的区域建设实践于2019年6月23日得以公布,东盟印太展望的出台旨在表明其与战略路径相距甚远。日本和印度都表明了他们将会在建设印太倡议中与东盟合作,这也将使它们接受东盟的地区建设议程。但是,东盟在确保其与不熟悉印度洋的相关性中遭遇挑战,因为这处于作为核心地区的东南亚之外。这也意味着,与印度洋地区主体的联系,比如旨在促进多部门技术经济合作(BIMSTEC)的孟加拉湾倡议(Bay of Bengal Initiative)与环印度洋协会(IORA)将会削弱作为整体的东盟。


日本和美国强调战略区域概念可以应对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军事力量部署、“一带一路”影响力的延展、以及以上对现行区域秩序的挑战。东盟强调印太地区建设与包容性结构的发展为中国接触提供了可能。战略途径可能激发中国的抵抗与敌意,导致不稳定与潜在冲突的产生,从而破坏地区建设的每一份努力。但是,对区域建设的过度聚焦或将无法应对南中国海与东中国海海上争端中的中国压力,也无法激励被提出的共建调试性区域结构倡议,甚至因而鼓励进一步的自信。一个统一或整合途径的缺失将导致所有玩家会对印太概念有不信任之感,但是也指出了这条道路未来的诸多可能性。中国可能认识到它的自信导致其需要面对更多的敌人,它需要为减少与这些邻国在海上争议的紧张做出努力。为了破坏针对中国的新兴联盟或安全关系,中国可能会以一种更有意义的对话模式与邻国接触,从而融入更广泛的区域。战略压力也会随之下降,四方主义将会仅仅成为一个在更大规模会议旁边举行的例行会议。如果中国忽略这些信号,继续选择当前针对邻国的道路,主导性回应将是战略途径,印太也会被塑造成为一个战略区域。




译者评述


本书序言从海洋维度对战略与地区秩序之间的印太进行了讨论。在编者看来,南中国海是印太构想的焦点,因为南海问题涉及所有“玩家”(players)的地缘战略利益。印太这一概念的提出受到了中国崛起的“刺激”,是西太平洋发展失衡的产物。从战略层面而言,特朗普任期的美国接受了安倍晋三提出的“自由与开放的印太”这一概念,也更加重视印度以及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联通。从作为地区建设的印太角度来说,2018年安倍晋三访华后,曾将“印太战略”调整为“印太愿景”,从而降低该术语的战略性,凸显其地区建设价值。作为地区建设的印太增大了与中国接触的可能。那么,“印太”这一概念在未来是转向“战略”还是转向“地区建设”?在作者看来,这将取决于中国与邻国的对话和协调模式,从而引发的不同回应路径,即战略性还是调试性。




问题互动


问题1、从美国的角度而言,“自由与开放的印太”是目的还是手段?


问题2、在“战略”与“地区建设”之间的“印太”转向,是取决于中国选择的与他国互动模式,还是印太其他国家的认知?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