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挣脱“成功学”桎梏,别让孩子成为“空心人”
爱学习的喵喵
2025-05-25 05:08:00

某地重点中学的尖子生,在连续三年蝉联年级第一后,突然选择从教学楼纵身一跃。警方在其日记中发现触目惊心的文字:“我好像只是一个考试机器,除了分数,我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样令人痛心的悲剧并非个例,越来越多学业优异的孩子,表面光鲜亮丽,内心却空洞荒芜。当教育沦为 “成功学” 的附庸,这些被推着向前的孩子,正逐渐成为没有灵魂的 “空心人”。

“成功学” 绑架下的教育,将分数、名校、高薪等单一标准,异化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尺度。家长们坚信 “不能输在起跑线”,为孩子报满各类补习班;学校以升学率论英雄,将 “清北人数” 作为炫耀资本;社会舆论也不断渲染 “成功人士” 的传奇故事,营造出焦虑氛围。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的兴趣、特长、情感需求被无情忽视,他们被迫像陀螺般不停旋转,只为达到外界定义的 “成功”。

从心理学角度看,长期处于高压 “成功学” 教育下的孩子,极易陷入 “存在性焦虑”。他们看似优秀,实则内心充满迷茫与无助。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当个体的自我认知与外界强加的标准严重脱节时,就会产生自我否定与价值崩塌。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有的努力都指向外部目标,却从未真正探索过自己的内心,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最终在不断追逐中迷失自我。

“成功学” 教育批量生产的 “空心人”,存在诸多心理隐患。一方面,他们的抗压能力极其脆弱,一旦遭遇成绩下滑、竞争失利等挫折,就可能陷入绝望;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自我的清晰认知,即便实现了所谓的 “成功”,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感。某重点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统计显示,前来求助的学生中,超过 60% 存在 “无意义感”,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价值,这正是 “成功学” 教育结出的苦果。

这种畸形教育模式的盛行,与社会竞争压力、家长焦虑心态以及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密切相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家长们担心孩子落后,将教育视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迎合家长需求,片面追求成绩;而以分数为主的评价体系,更是为 “成功学” 教育提供了温床。各方合力之下,教育逐渐偏离了 “育人” 的本质。

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家长应摒弃功利化的教育观念,尊重孩子的个性与选择,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与兴趣发展;学校要打破唯分数论,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和社团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自我;社会也需多元化评价人才,营造包容、开放的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赛道。正如教育家怀特海所说:“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灌输知识,而是为了点燃智慧的火焰。”

当我们将孩子从 “成功学” 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给予他们探索自我、感受生命的空间,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理想、有追求、有灵魂的个体。教育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唯有回归教育的本质,让孩子在爱与尊重中成长,才能避免 “空心人” 的悲剧不断重演,让他们的人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创作挑战赛八期##顶端2025夏日创作季#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