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移民文化的时代交融
行脚成都-朱晓剑
2024-02-28 09:47:58

对一座城市的细致研究,可以让人看到城市文化演变的肌理。这种研究,在今天看似小众,却日渐为学者所重视。这是因城市文化的变化不仅要看大数据,还要看那些细枝末节。尤其是在谈论移民文化时,这一点更值得关注。南京学者张元卿的《北角昔称小上海》(山东画报出版社2023年9月),即讲述了香港一个叫“北角”的地方,上海人即由这个名不见经传之地登上香港舞台,并引领时代潮流。这背后既有文化因素,也有上海城市基因的传递。

说起来,北角的发展也不过数十年。北角位于香港岛东区北部,西接铜锣湾,东邻鲗鱼涌,与尖沙咀隔海相望。20世纪50年代后兴起的新市区。上海人移民到上海,在这里落脚、聚居,并将此地打造成“小上海”。带有上海标志的各种生活方式在此出现。当然,上海人移民于此,这只是最初的想法,在得到基本保障之后,上海人的商业、生活触角在香港逐渐铺展开来。同时,凭借着上海的优势资源和生活观,在引领香港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元卿关注上海与香港的移民关系,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点位,而是将两座城市的文化进行挖掘、比对,从而发现其中的异同。在他看来,海派文化的输入,让香港更具格调,这就包括对生活的精致要求,在快速转变的时代潮流中,需有着准确的判断,才能屹立于时代。这考验的不只是敏锐性,是需要具备先进的经验、格局,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新的突破,从而成就新的生活方式。

北角从最初的落脚点,再到发展之路,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张元卿在这本书中从三个维度去钩沉这段岁月。一是时间之轴,讲述“小上海”兴衰与变迁。其中就牵涉房地产、生活(酒楼、理发业、时装)、玩乐等诸多内容,而房产开发则带动了这里的发展,才有了北角的后来“上海化”。二是通过街区与住户来观察上海人的移民。在移民大潮中,每一个个体又有着独特的故事。尤其是通过住户的具体观察,可看出移民过程中的上海人有着怎样的个性。三是比较沪港两地的商业品牌、人文故事既有交集又有区分,这涉及的内容更为庞杂,张元卿仔细梳理,从中洞察玄机,让我们看到两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是有着多么的相似。这似乎也足以说明,香港后来的城市发展,与上海移民的到来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这从文化上也找到相同的元素,开拓性的文化,让香港更具海派风格与腔调的同时,并生长出新的文化精神来。

移民文化在北角这个地方构成了时代交融。反过来看,进入香港的移民并不只是有上海人,还有其他地方的人员。他们在香港这个大熔炉里,摸爬滚打,一步步走向新生活,这种移民史不只是带有励志性质,也带有时代必然性:通过移民,个人、社会都一起经历变动、成长、丰盈。

无疑,《北角昔称小上海》是对香港移民世界的微观观察,却是“微而有系统”,张元卿在自序中说:“探究这些故事的过程,犹如破案,而写作的过程,则更像是落实我对远方的想象。”正是因为这种钩沉,让我们看到了香港移民的侧面,却是那么的生动、迷人。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