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平顶山新闻网
2024-10-30 20:45:54

《平顶山日报》2024年10月30日4版

编者按 老年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见证者,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市积极搭建平台,支持和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老年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长,参与到基层治理、民生公益等事务中,为社会贡献经验、才智和力量,同时也让老年人在服务社会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定位,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许多老年人通过贡献“桑榆”力量,开启了“踏遍青山人未老,如今归来仍少年”的多彩生活。

“鹰城大妈”:志愿服务管“闲”事

“刘老板,最近生意挺好的吧?别忘了把门口区域卫生搞好,店面的形象好了,来往的顾客也会日渐多起来。”10月28日下午,在新华区长青路中段一家五金店门口,曙光街街道凌云社区“鹰城大妈”崔凤兰身穿红马甲,向店铺老板宣讲“门前五包”责任制。

“鹰城大妈”崔凤兰(左)在向商户宣讲“门前五包”责任制 李丽君 摄

除了接地气的宣传走访,崔凤兰还是个热心肠,热衷于各种“闲事”、忙碌于一些“小事”,这些“小事”包括消防安全、平安建设、慰问老人、精神文明建设等。“老了照样能发挥大作用。”今年64岁的崔凤兰开朗爱笑,几缕银丝虽显岁月痕迹,却难掩其蓬勃朝气。

自9年前退休后,崔凤兰就没有闲过。2021年10月,她代表“鹰城大妈”团体在全市“鹰城大妈”平安志愿者活动启动仪式上发言,正式“出道”。平时,社区里有多位孤寡老人需要她照顾;社区谁家出了矛盾要找她去调解;每过一阵子,她得去居民家里帮忙做饭、送饭······

崔凤兰所在的“鹰城大妈”微信群里,要是有人临时需要代班,只要召唤一声,马上就会有很多人回应。

“鹰城大妈”既是闲人,也是能人,更是乐于助人的热心人,她们总能及时出现在有需求的群众面前。

“我会干到干不动为止。”崔凤兰的这份坚持感召了更多的力量汇聚,越来越多老年人成为这支银发志愿服务队伍的新鲜血液,激发出无限活力。

如今,“鹰城大妈”队伍已从当初的27人增加到1000多人。(本报记者 毛玺玺 通讯员 李颖)

曹保强:与书为友传文脉

“曹老师,你别搬了,赶紧歇歇。”

“那可不行,哪能光让年轻人干。”

············

10月28日,市区鹰城广场东南角市慈善总会防灾减灾宣教中心(以下简称宣教中心),68岁的图书管理员曹保强把整理好的图书从一楼搬运到二楼图书室,一趟接一趟,搬了五六次,累得直喘粗气。在一旁帮忙的志愿者劝他歇歇,可他非要自己干。“老年人就得给年轻人做表率,我身子骨硬朗,就当锻炼身体了。”曹保强说。

曹保强(左)在和市民探讨图书内容 本报记者 王亚楠 摄

曹保强是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退休职工。2016年,在退休座谈会上他曾说过:“虽然退休了,但我作为党员不能退,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退休后,他曾去老年大学学摄影、学声乐,还经常去湛河堤北侧的爱心书屋读书。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朋友在爱心书屋做志愿者,就也想加入,可那里的人手够了。

2022年底,曹保强在鹰城广场散步时看到广场东南角的宣教中心正在装修,得知里面设有书屋。“我当时很兴奋,觉得机会来了。”了解到宣教中心由市慈善总会负责后,他联系了相关负责人,主动承担起图书管理员一职。

“那里可不发工资,还得全天值守,你能受得了?”

“我哪会为了钱?人老了得发挥余热,再说,我喜欢读书,能和几千本书在一起,挺高兴。”

起初,曹保强的爱人李玉华并不支持,觉得曹保强待在家里的时间少了,不能帮自己,但拗不过曹保强,她只能答应下来。

宣教中心建设初期需要大量书籍填满百余个书架。曹保强在自己的2000余本藏书中选出400余本捐了出来,还跟着志愿者多次前往宝丰县周庄镇的书市批发书籍,并号召爱心人士捐献书籍。

除了购买书籍,图书管理员的工作还有分类、编号、打扫卫生。宣教中心刚开始投用时人手不够,曹保强经常一周无休。

面对20余类、11000余本书,曹保强总能耐住性子分类整理、贴上条形码,从未出错。

今年5月,宣教中心要出画册,曹保强主动请缨负责编辑、排版、出版等工作。熬了三天,他将3000多字的资料整理成800多字,并将50多张图片进行编排,每天早上7点跑到印刷厂盯着工作人员校对,终于顺利完成了画册出版任务。

“拿到第一本画册时,我感觉像抱着自己的孩子。”曹保强说,他喜欢红色书籍,所以把它们摆在一楼最显眼的位置,并经常告诉来看书的年轻人和孩子,要多读爱国主义故事、多读好书,“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觉得它也是人类明白事理的阶梯,红色精神应该代代相传”。(本报记者 王亚楠)

王晓娇:满腔真情化干戈

10月28日,在卫东区东安路街道葡萄园社区党员群众综合服务中心矛盾调处室,基层调解员王晓娇在调解一起借贷纠纷。

当事人何先生表示,3年前同学向他借了3万元,其间还了1万余元,剩余款项一直拖欠,多次沟通效果不理想,无奈之下请求王晓娇帮忙调解。王晓娇耐心倾听,了解事情原委后,电话和借款人进行了沟通。在电话中,王晓娇晓之以法、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借款人表示11月底前归还剩余款项,调解取得成功。

王晓娇今年55岁,曾有15年的司法工作经历,今年4月被卫东区聘为专职调解员。同时,她还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处理青春期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婚恋情感、民间矛盾纠纷等问题,今年4月以来,她调解基层矛盾40多起、接受心理咨询近百人次,调成率100%。

王晓娇是一个善于思考和总结的人,在长期的调解工作中,她总结出了“五头”(矛盾减少在源头、纠纷发现在苗头、防调结合在前头、小事化解在村头、案结事了在心头)调解法,提高了调成率。为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王晓娇和网格员一起深入庭院、楼栋,排查线索、化解纠纷,成为葡萄园社区远近知名的热心人。

在王晓娇看来,一个称职的调解员要具备谦让包容的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刚柔并济的气场,而要做到这些离不开学习。“我每天都会抽空学习心理学、国学等知识并坚持做笔记,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20多年。”王晓娇说。

“我愿成为一盏明灯,引导来访者寻找内心深处的光明,为他们照亮前进的道路。”王晓娇说,“调解不仅是解决矛盾,而且是一个引导人、教育人的过程,予人以真善美及向好向上的力量,从而推动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王老师特别热心,除了做好调解和心理咨询工作外,还积极参与社区其他实践活动,为社区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葡萄园社区党委书记陈泉霖说。(本报记者 朱江淼 实习生 李卓)

李兴永:望闻问切治童病

“今年秋季气温偏高,雨水又少,孩子患病跟燥热的天气有关,除了服中药散剂,还可以让孩子喝点秋梨膏。”10月28日上午,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一诊室门口,候诊的家长和孩子排着长队,老中医李兴永戴着老花镜给一名患儿听诊。

李兴永在给患儿听诊 本报记者 王春霞 摄

今年80岁的李兴永出身中医世家,深耕中医儿科60年,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至今仍坚持每周一、三、五上午坐诊。作为我市首届名老中医,他的医术和医德受到众多市民点赞。

“为了挂到李主任的号,我早上6点多就来医院了。”来给孩子复诊取药的市民陈女士边等边说,“他医德高尚,人又温和,对孩子很有耐心。”

“你看,孩子舌苔厚、舌尖红、嘴唇发干,这是燥热的表现。”李兴永和颜悦色地给孩子们看病,像拉家常一样跟家长们交谈,处方开好后还不忘提醒他们如何煮散剂:“水烧开后煮8分钟到10分钟,孩子嫌苦可以放一点红糖。”

过去有句行话:“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可见给小儿看病比成人更难。对此,李兴永说,小儿患病不会表达,要靠医生揣摩,所以会难一些,这就需要儿科医生更注重学习总结经验。

1964年,李兴永进入市中医医院工作,后来跟随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名家学习,自然选择了儿科专业。1982年,他在全市创建了第一个中医儿科门诊。

在给孩子们看病的间隙,李兴永说:“这么多年,我主要干成了一件事,就是通过外出学习结合临床经验,把儿科常用中药制成二三十种小儿煮散,方便家长熬煮、小儿服用。”

实际上,几十年间,他带领科室人员潜心研究,积累了几十万字的病案资料和经验总结,归纳出独特的用药规律和方法,研制出半夏止咳糖浆、贝杏止咳糖浆、参术化积颗粒、芩杏止咳颗粒等疗效显著的中药制剂,研发小儿煮散30余种,以及治疗腹泻、咳喘、盗汗、便秘、腹痛等的十余种纯中药穴位贴,深受患儿家长好评。

中医贵在传承,李兴永不仅培养了众多学生,还把两个女儿李君和李宁培养成了中医儿科名家。2023年,他和两个女儿一起成立了李氏儿科学术传承专业委员会,希望把经验传授给学生,造福更多患儿。

“医生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能用中药为患儿解除病痛,能得到家长们的认可,我感觉很欣慰。”李兴永说,“每天跟孩子们打交道,我也觉得很开心。现在一天不给孩子们看病,就会觉得少点啥。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本报记者 王春霞)

杨付献:红色故事筑信仰

10月29日,秋意正浓,在位于舞钢市庙街乡人头山村村室广场的舞钢人民抗日战争纪念墙下,66岁的义务宣讲员杨付献向来自该市一机关单位的党员干部讲述革命先烈在人头山、四头垴、大韩庄老金山一带的抗日故事,穿插其间的党史、革命史教育让在场的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

杨付献(左)在向参观者讲述发生在人头山村的革命故事 本报记者 杨德坤 摄

杨付献2016年退休后,担任庙街乡老促会常务副会长。除了忙碌乡老促会的日常事务,他年均开展红色文化义务宣讲近30场次,用时10年完成的120万字《舞钢市庙街乡志》以及近30万字的舞钢抗日斗争史料即将通过评审出版。不分昼夜查史料、马不停蹄忙走访、呕心沥血搞创作。“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能把红色资源挖掘整理好、让红色血液永续流淌,苦尽甘来是满满的欣慰和成就感。”杨付献说。

舞钢市是全域革命老区,红色村落众多、红色资源丰富,现有红色纪念园两座、红馆7个、红室6个、红墙(广场)12处、红碑5通。“遍布全域的红色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要加强红色场馆管理,既要管好、更要用好。要让有故事的人讲故事,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舞钢市老促会会长高宝山说,该市老促会注重培养红色资源明白人和红色文化解说人,在各红色点位明确专人讲解宣传,让参观者不虚此行、学好受用。

2021年,舞钢市老促会与该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合作举行红色旅游讲解员大赛,针对每一个红色场馆编写一段解说词,30多位选手参与其中;在每个红色场馆落成时设置好解说内容,现场指导场馆负责人、讲解员讲什么、怎么讲,最大限度发挥红色资源春风化雨、浸润人心的作用。

虎头山革命烈士纪念园专职守护人张国安去世后,其爱人王桂英接过守护接力棒;长期负责红色文化挖掘整理的郭自强经常受邀到基层宣讲红色文化,今年以来已宣讲20余场次······像他们一样,舞钢市活跃着一支“五老红色宣讲队”,他们宣讲革命故事、宣传老区革命历史,不断为这座城市输送精神给养。(本报记者 杨德坤)

统筹 贾志琼

执行 华 谦 楚让蕊

张红晓 朱丙强

徐明卉 郑绪旻

编辑:程照华

校对:沙星海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