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苏轼晚年顿悟:人生的真谛,不过两个字而已
千里追花
2024-11-05 00:37:00

苏轼是我国的豪放派词人,其作品和性格一样豪放不羁。

但他不仅仅是一个文学家,更多的时候他还是一个仕途多舛的官员。

他经历的三次贬谪,让如今的我们能够借鉴和反思人生的态度。

晚年的苏轼透过这些经历,悟出了两个字——“量”与“识”,他认为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其实苏轼的起点非常高,但也正因为这样,他的一生注定不平坦。

贾谊和苏轼的例子告诉我们,太早成名未必是好事。

年轻时并没有经过风雨的磨练,后来的失败对他们的冲击才更加致命。

就像苏轼评价贾谊那样“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这不仅是对贾谊的评论,更是对他自己前半生的反思。

苏轼的仕途波折

苏轼一生见证了五位皇帝的更替,每一位皇帝的上台都给他的仕途带来不同的变化。

王安石变法时期,苏轼因为对新政的不同意见,直接与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发生冲突。

正因如此,他被贬出了朝廷的权力中心。

之后的“乌台诗案”更是将他推到生死边缘,但幸运的是宋朝一向对文人比较宽容,他虽然被贬谪,却幸运地保住了性命。

贾谊的悲剧性命运

谈及被贬的苦痛,贾谊的命运或许更具悲情色彩。

贾谊,其实比苏轼更早年少得志。他20岁便在汉文帝的朝廷上担任重职,才华横溢。

但贾谊却没有苏轼的器量和见识,缺乏面对失败的心理准备,最终被贬郁郁而终。

尽管贾谊学识出众,连一些老臣都比不上,但他的心态成为了他的致命短板。

三次被贬的坚韧毅力

苏轼的第一次贬谪是在被揭发“乌台诗案”后,他距离死亡只差一步之遥。

面对不公,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忍地生活了下来。#创作挑战赛六期##新星计划5期#

这种精神使得他在黄州期间依旧能创作出如“赤壁赋”这样的不朽作品。

之后他被再一次被贬到了更为遥远的崖州,也就是今日的海南。

在那个交通不便、荒凉的地方,他依然保持乐观,并通过实地考察帮助当地发展。

苏轼在海南的几年,不仅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心理上也是一次次地磨练。

但他仍旧能够笑着面对生活,苦中作乐,从不放弃希望。

二字真谛

苏轼经历了这么多,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理解所谓“量”与“识”就是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广阔的见识,不因一时失意而消沉。

这种把艰辛变为动力的精神,才是他能够留下大量传世之作的原因。

从苏轼的仕途经历来看,他不仅是一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更是一名经历了无数波折仍能自我调节的坚强者。

我们可以看到他在黄州创作的豪放词,也能体会到他在海南本应年老体衰却仍能贡献社会的无私。

最后一部分

通过苏轼和贾谊两位古代文人的不同命运,我们深刻认识到“量”与“识”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

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中,保持坚韧和广阔的心怀,才是人生不败的秘诀。

苏轼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成功的人,不仅有能力,还有强大的内心,可以承受重大的打击并从中寻找积极的一面。

这种力量源自于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坚定的生活信念。

所有这些经验和感悟,都是苏轼晚年顿悟的结晶。

通过经历的种种,他不仅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文学珍宝,也用他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要内心强大、宽容豁达。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苏轼这一历史人物,让他的精神在现代仍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真正的人生真谛,无非就是两个字:“量”与“识”。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