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读懂这些名著,才算读懂人生
樊登读书郑州运营中心
2024-11-23 18:44:10

作者 | 帆书 · 吴呱呱

✎ 解读预告

遇见 · 在书中遇见未知的自己。

各位书友晚上好,欢迎来到由帆书出品的读好书栏目《遇见》。

今天带来的是李尚龙的文学新作《我想把这个世界读给你听》。

如今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经典?

或许是因为,它们能带给我们无限的精神慰藉,带我们看清迷茫的世界。

有人问:

“人为什么要多读经典名著?”

梁晓声有句话,很好地阐释了这个问题: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对此,作家李尚龙深有感触。

他不止一次坦言:

当他的人生面临重大抉择时,当他处在一片片质疑声时,是读书陪他熬过了无数个黑暗的时刻,拉他走出人生的漩涡。

原来,十几年前,他在一家知名英语机构做老师,收入稳定,前景一片光明。

但不久后他果断辞职,创办了英语网站,开了电影工作室,成了导演。

可因经验不足,他的电影成了烂片,毫无票房,所有的钱都打了水漂。

那段时日,他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几瓣花,还很害怕随时被房东赶出去,身边的朋友也弃他而去,他完全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如今,李尚龙将多年来照亮自己的24部文学名著书里的精华,一一倾泻在纸端,书写出了这本《我想把这个世界读给你听》。

书里,他像位老朋友,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我们面对面交流读世界名著的心得。

在他的解读下,你不仅对世界名著有了不一样的见解,就连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也能找到不一样的答案。

你还会发现:读懂这些名著,才算读懂人生。

《瓦尔登湖》:生活,还有很多选项

网络上流行着一种生活方式,叫“公式化生活”。

说的是,大部分人的生活像铁路一样,在既定的轨道里,按部就班地重复同种生活,纵使生活如一潭死水,却害怕改变,只能麻木地过着流水线生活。

李尚龙也曾陷入了这种困境。

有段时间,在北京日复一日的生活,让他失去了活力。

他想起了梭罗在《瓦尔登湖》里阐释的两种不一样的生活。

一种是,和所有人一样,生活在物资丰盈的城市里,每天却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对未来充满困顿和疑惑。

另一种是,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带着一把斧头,前往瓦尔登湖畔,按自己的意愿构建生活。

在那里,物资虽然匮乏,生活虽然孤独,也不受外人理解,但内心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平和与快乐。

于是,李尚龙前往丽江,不再像机器人般坐在电脑前连轴转,而是抽出时间到处走走,呼吸新鲜空气。

一个月后,他紧绷的神经得到放松,萦绕在心间的杂念也被清空,能量也被重新激活。

在书里他感慨道:

其实,你有千百种生活方式,全看你如何选择,而最不可取的就是人云亦云。最令人害怕的,是每个人都觉得生活其实是一模一样的。

很多时候,不是生活困住了我们,而是我们给自己上了枷锁,看不到另一种生活。

生活,其实有很多选项,并非每个人都在过的生活,就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适合别人的活法,不一定也适合你。

我们那么辛苦才来人间一趟,一定要尽可能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按自己的内心活着才能不负此生。

《悉达多》:事物的味道,要自己去品尝

李尚龙在书里说《悉达多》是对他影响最大,启发最多的书。

《悉达多》讲的是原本过着富足生活,受人爱戴的婆罗门王子悉达多,不甘只通过身边人的经历和书里的文字来了解世界。

为了得到智慧,解开困惑,他舍弃了优渥的生活,离家出走,成为一名苦行僧。

在修行过程中,悉达多历经了千难万险,战胜了饥饿、疼痛和诱惑。

终于在无边的迷惘中,悟透了生命的意义,练就一颗强大的心,接纳了生命里所有的不完美。

通过这本书,李尚龙明白了一个道理:

你必须阅读大量书籍,经历种种事情,才能使智慧从你的骨肉里长出来。衣服可以更换,但骨头相随一生。你所知道的只是你的衣服,你所经历的才是你的血肉。

行走在人世间,我们难免会遇到这样的人:

工作上,从不埋头创新,而是心怀侥幸‌依样画葫芦‌,结果很快就被淘汰出局;

遇事时,不是深入追寻问题的本质,反而是通过表象下结论,最后错过了最佳时机,导致事态恶化;

开始一段感情前,不是先了解对方,而是根据旁人的只言片语,就拒绝了对方的示好,最终错失了良缘。

真正有智慧的人,永远都不会从别人的嘴里去了解一件事,更不会根据表象去判断一件事。

他们深知,他人的经验终归是他人的,事物的味道要自己品尝,才能知晓其中的滋味。

他们更明白,要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快速看清事物的本质,向上生长,蜕变成更好的自己。

《失明症漫记》:永远不要对人性心存幻想

李尚龙在读完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失明症漫记》后,唏嘘道: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而任何人也都有可能成为这群人之一。”

《失明症漫记》讲了一个发生在疫情隔离期间,在一个密闭的环境里,令人毛骨悚然的人性故事。

在一座繁华的城市,有位医生突然失明了,紧接着接触过他的人也陆续失明了。

政府部门意识到这是一场传染病,便将这些患了病的人隔离起来,关进一所废弃的精神病院。

而医生的妻子为了照顾好丈夫,伪装成失明的人,跟随丈夫一起被隔离起来。

隔离期间,她亲眼目睹失明的人们因饭量分配、卫生清洁等事互相指责,扭打一起,还有人竟趁机对站在前面的姑娘行不轨之事。

而丈夫们也为了生存,用妻子们的身体去换取充足的粮食。

更让人悲叹的是,医生的妻子还眼睁睁看着昔日相爱的丈夫,爬上了另一个姑娘的床。

关于人性,《红楼梦》里有句话说得很对: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人心是变幻莫测的,人性是云谲波诡的。

任何关系,都不要过度美化人性,更不要对人性心存幻想,因为结果未必是你能承受的。

人最爱的终究是自己,人只会优先善自为谋。

不论与谁往来,都不要高估关系,要学会降低期待,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毕竟,期待少了,就不会窥探到人性的阴暗面,失望自然就少了,关系自能长久。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只会让自己遍体鳞伤

当一个人非常在意他人的想法,想要按照他人的期望和判断活着,而不是按照个人的自由意志活着,就容易变得软弱,

经常讨好他人,并且以为这样就能获得他人的喜欢。但其实不是。

别人喜欢我们只有一个原因:我们足够强大,并且按照个人意志活着。

李尚龙读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这本书后,如是说。

小说的主人公查理32岁,智商却只有68,他时常因为智力缺陷,惨遭周遭人排挤和嘲笑。

他以为只要自己变聪明了,所有人就会喜欢他。

凑巧,有一个临床试验将一只智商很低的小白鼠阿尔吉侬变得很聪明。

为了成为别人喜欢的自己,查理毫不犹豫地去参加实验,做了手术。

果然,做了手术后,他终于变聪明了。

可没想到,他变聪明后,那些不喜欢他的人更不喜欢他了,原因竟是他们不喜欢比自己智商高的人。

哲学家叔本华说:

“人性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

生活是为自己过的,而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你按他人的条条框框生活,费力成为别人理想的样子,别人未必会高看你一眼,你却会因此打乱了自己的步伐。

更何况,成年人的世界里有个扎心的真相:你越在乎别人的想法,别人越看不起你。

每个人都是万丈星海里独一无二的星星,专注自己,做好自己,成为自己,总有人会因为你的美好,朝你奔赴。

写在最后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我们读书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更不是为了打发时间。

而是为了在任何时刻,书籍都能成为你最坚韧的后盾和靠山,滋养你,激活你,让你的小日子充满奔头。

无论你正处于人生高光期,或是落入失意的时刻,希望这本《我想把这个世界读给你听》,都能成为你的枕边书。

点个「在看」,愿你读过的每本书,都能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成为指路的航灯。

作者 | 吴呱呱

主编 | 阿医

排版 | 余景

图片 | 图虫创意

从《月亮与六便士》的梦想追求,到《老人与海》的坚持与尊严,再到《红与黑》的欲望与阶级斗争。

这本书不仅是对经典的解读,更是一场关于梦想、情感与生活的对话。李尚龙用真挚的文字打破文学与现实的距离,让这些跨越时空的名著与现代年轻人的困惑相连,帮助我们在迷茫中看清方向,在挫折中找到力量。

如果你正面临人生的选择与挑战,这本书将是你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带你在文学中感受人生的光与热。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