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大道理” 与 “有效行动”,这两种方式如同两个不同的表演,展现出不同的效果。
有人说,给孩子讲大道理是为了让他们明白是非,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但当我们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时,会发现单纯的大道理往往收效甚微。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似乎只有那一小部分父母能够超越 “讲大道理” 的局限,成为高层次的育儿典范。而大多数父母,常常陷入讲大道理的循环中,却不知其效果有限。
从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时,你是否也曾见过这样一个情景:
那些 “低层次父母”,一遇到问题就滔滔不绝地给孩子讲大道理,希望孩子能够瞬间明白并改正。孩子们听着这些长篇大论,眼神中却充满迷茫。可问题来了 —— 当大家都拼命用大道理去教导孩子,都将讲道理的力度拉到极限,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往往被忽视。
这是因为,过多的大道理并不能真正触动孩子的心灵,最后看上去父母好像尽到了责任,实际上孩子可能只是左耳进右耳出。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方式的弊端就会逐渐显现,孩子可能会变得厌烦、抵触,甚至对父母的教导失去信任。
01 “讲大道理” 成了亲子沟通的障碍。
生活中的一个典型场景便是,“妈妈,我不想去上那个兴趣班了。” 母亲一听,立刻开始讲道理:“你知道吗?这个兴趣班对你有多重要,它可以培养你的特长,让你以后更有竞争力。” 结果小朋友略带无奈地答:“可是我真的不喜欢。”
这时母亲可能还未意识到问题:“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妈妈都是为了你好。”
这种情况其实在很多家庭中并不少见,父母的道理与孩子的感受之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你可能凭着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给孩子灌输各种大道理,希望孩子能够听从,而在真正需要理解孩子内心的部分,一旦过度讲大道理,孩子的情感需求就会被无情压抑。
于是,父母的道理输出与孩子的内心渴望之间,形成了紧张而无奈的局面。
02 “讲大道理” 与 “有效行动” 的暗中较量。
比如有一位 “道理型家长”,总是对孩子讲各种人生哲理和行为规范。
然而到了另一个家庭,一位 “高层次父母”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是单纯讲道理,而是用实际行动来引导孩子。一段时间后,这个家庭的孩子更加懂事、自信。
一时间,大家议论纷纷,认为 “道理型家长” 的教育方式可能出了问题。
然而深入了解才发现,那位 “高层次父母” 注重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等方式来教育孩子。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随着孩子对真实体验的需求增强,“有效行动” 这块宝藏终于有了展现的舞台,尽管在表面上可能不如讲大道理那么直接,但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它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
这种表面上的反差,其实正是 “讲大道理” 与 “有效行动” 之间长期的暗中较量。
03 “有效行动” 可以让孩子真正成长。
在一次家长交流会上,有位家长困惑地问:“我们家孩子怎么说都不听,怎么办?”
另一位家长耐心地解释:“也许你可以试着用行动去影响他,而不是仅仅靠讲道理。” 这就像你想让孩子学会勤劳,光说 “勤劳是美德” 是不够的,你自己要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你的勤劳。
或许,在短期内,讲大道理可以让父母感觉自己尽到了责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效行动” 这条坚实的道路最终会引领孩子走向成熟。
面对这种情况,父母越爱讲大道理,孩子越难以接受,这就是现实的写照。
讲大道理虽有一时之快,但最终能让孩子茁壮成长的,仍然是那看似无形、却又无比有力的 “有效行动”。
以上这些例子,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事实:
“低层次父母” 总爱和娃讲大道理,而 “高层次父母” 会用有效行动来教育孩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注重实际行动,而不是仅仅依赖言语的说教。
那 “高层次父母” 一般会怎么做呢?
首先,以身作则。
父母自己要做到言行一致,成为孩子的榜样。
其次,共同参与。
和孩子一起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孩子成长。
最后,倾听理解。
真正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感受,然后再采取合适的行动。
综上所述,在孩子的成长这场漫长的旅程中,“讲大道理” 就像一阵空洞的风,吹过却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记;而 “有效行动” 就像一座坚实的灯塔,为孩子指引前进的方向。
这场旅程中,真正的成功,不在于父母说了多少大道理,而在于孩子是否在父母的有效行动中,学会了做人、做事,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