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六期#
01
年代戏《花开如梦》时隔9年开播了,这部剧是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妇女生活》,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一家三代的女人们陷入了一种为男人而活,命运轮回的故事。整部剧是从母女之间的矛盾,对待爱情和身边人的分歧开始的,王琳和董洁饰演母女。
王琳饰演的苏慧年轻时候不顾父亲的阻拦,跟了父亲不看好的男人,还未婚先孕,她爱的男人不仅没有娶她,还害死了她的父亲,她成为一个单身母亲,可她却等了那个男人二十多年,为他错过了深爱着她的黎叔。
董洁饰演的少女苏娴在单亲妈妈苏慧的抚养下长大。一次偶然的机会,青春美貌的娴被电影公司张嘉益饰演的孟老板看中,带她走上了演艺之路,单纯的娴被孟老板哄骗成为他的情人,最终为了拴住孟老板,给他生了孩子,成为了像母亲一样独自抚养女儿苏芝的单亲妈妈。
历史惊人的相似,娴抛弃了真爱她的聪,走进了孟老板精心设计的情感陷阱,并且生下了芝。女儿与母亲的命运一样,都是未婚先孕,一个放弃梨叔一个放弃聪。芝与小时候的娴一样,又是一个从小渴望父爱却从没有见过自己父亲的女孩,长大后因为出身遭遇重重困境,她再一次重复了母亲走过的路。
从苏慧,到苏娴,再到苏芝,这三代女人,她们的人生,都有着相似或重合的轨迹,她们都有自己悲剧和不幸的一面,而这些都是从苏慧一个拎不清的恋爱脑开始的。
苏慧在选择男人上犯了错误,导致她一个人辛苦带大女儿苏娴,面对女儿对父亲的渴望,她充满无奈,所以她尽力地去保护女儿娴,希望她能够嫁给一个真正爱她的人,过上普通女人幸福婚姻的生活。然而,尽管苏慧竭尽全力去保护女儿避免被孟老板欺骗,劝她拿掉孩子,防止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最终她女儿和她的命运却惊人地相似。不得不感叹生命的神奇之处,它不仅仅可以传承基因,还可以传承命运。
02
其实,《花开如梦》剧情的开始,就已经为苏娴的感情之路奠定了基调,娴的人生是她母亲的复刻,是命运的又一个轮回。无独有偶,《长恨歌》小说中女儿和她母亲的命运也相似,不仅仅小说中有如此的情形,现实中女儿重蹈母亲覆辙的也很多。
那些小时候目睹父亲出轨母亲的女孩,鬼使神差地找了个花心老公;讨厌父亲酗酒的女孩,莫名其妙地跟酗酒的男生结了婚。明明害怕重复母亲的婚姻生活,却鬼使神差地找了个跟爸爸一样的老公。
那么为什么女儿会重复母亲的命运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创伤的强迫性重复
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想要回到事情最初的状态的渴望,希望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掌控那些在我们年幼时无法控制的东西,改变最后的结果。
比如幼年时只能眼睁睁看着父亲天天不回家,带不同女人回家,让母亲伤心的女孩,会在潜意识认为如果能阻止这种不忠行为就好了。生性风流的男生恰好能制造这样类似的场景,让女孩有机会体验并改变父亲花心的快感,说到底是一种“掌控“过去的快感。
第二、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为长期家庭环境的影响,女儿可能会学习到很多母亲的一些人际交往模式,女儿会下意识地会把这些交往模式投射在她的人际和亲密关系中,也就很可能会出现和母亲一样的“命运”。
第三、认同母亲的命运
女儿往往和母亲像依附型植物一样缠扭在一起,只有跟母亲一样悲惨,自己才是好女儿,仿佛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就是对母亲的背叛,就算她们有幸得遇良人,也会不自觉地破坏自己的幸福,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忠诚。
所以,那些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的女孩,大多背后都有一个想要逃离的原生母亲。可悲的是,童年时期的烙印,越想逃离,越会被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孩最后活成了讨厌的母亲的样子。
父母在抚养孩子时,会不自觉地让孩子重复经历自己童年时曾经经历过的创伤,家庭教育是一个轮回,无论好与坏。
有句话说:“女孩最可悲的,莫过于长大后发现自己活成了最讨厌的母亲的样子。” 妈妈,是女儿的宿命。
03
网上有个问题:“讨厌妈妈的性格,更讨厌自己越来越像妈妈,怎么办?”
如果你害怕重蹈母亲的覆辙,那你一定要有意识地避开以上几点,从而避开命运的轮回。
想要改变这样的潜在影响就需要女孩淡化自己的情节,改变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合理认知。母亲作为女孩小时候的榜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母亲身上的特质未必都是正确的,打破这种局限,认识到母亲并非完美,女孩在成长中在有些地方需要做得更好。
你从母亲那里习得的交往模式是可以改变的,和母亲的依恋关系也可以通过和他人的修正性体验来改变。母亲的确会给女儿影响很大,但是女儿的大脑的可塑性也会让女儿发生改变,这都是女儿可以选择的,而非一成不变的。
自己生活幸福也并不是对母亲的背叛,你需要认识到对母亲的孝顺并不是和她一起痛苦,而是帮助她变得和你一样更幸福,而且母亲也都是希望自己孩子幸福。只有走出自己潜意识里给自己设置的牢笼,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才会更加自由和轻松。
如果你自己正身在一个不幸福的婚姻中,那就更要注意自己平时的言行,不要把自己的不幸传递给女儿。
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母亲,没有什么资源,不知道怎么去改变自己的处境,没有太多文化,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么就请你多鼓励她,多认可她,多表扬她,多理解她,多支持她。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强行转移给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吸食孩子的能量,这就是你给孩子最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