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五期#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一切都为了孩子,为了他牺牲一切。然而,这看似伟大的宣言,却可能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很多父母误以为,“他还是个孩子” 这句话是保护孩子的尚方宝剑。孩子犯错了,一句 “他还是个孩子” 似乎就可以把所有的过错轻轻带过。于是,过分的包庇、过分的保护欲如影随形。
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冲突,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去找对方理论,让孩子失去了自我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孩子走路不小心摔倒了,家长不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而是赶紧跑过去抱起孩子,心疼地埋怨地面不平,让孩子失去了直面挫折的勇气。这种过度的保护,正在悄悄扼杀孩子的未来。
没有分寸感的父母,是害不是爱。我们看到那个下跪的妈妈,她的无奈令人同情,让人不由得感慨 “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恰恰是她这种无原则的溺爱,造成了最后跪求孩子读书的结局。
她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对孩子的各种要求都无底线地满足,没有让孩子明白努力与收获之间的关系,没有让孩子懂得责任的意义。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会误以为一切都可以不劳而获,读书学习也不过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那些溺爱孩子的父母真正缺失的,是亲子教育中的界限感。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和所有物,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生活在一个完全被安排好的世界里,他们误以为世界不过如此。
这样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离开舒适的环境,就无法适应外面的风吹雨打。父母生下他、养大他,最后却可能因为没有分寸的爱亲手毁了他。从 “爱” 到 “溺爱”,中间就只差了 “执行” 的度,然而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得到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多么深刻的见解啊!当孩子第一次提出无理要求,而父母选择妥协时,背后就会跟着无数次的无可奈何。因为孩子已经知道,只要自己坚持哭闹、撒娇,父母就会满足自己的愿望。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都在鼓吹 “鼓励式教育”“富养孩子”“无条件包容孩子”。这些理念本身并没有错,但被一些父母片面地理解和执行了。他们认为鼓励就是不管孩子做什么都一味地夸奖,富养就是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无条件包容就是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不加以指责。然而,清醒的父母早就明白,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恰如其分的爱。
恰如其分的爱,是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引导,而不是直接替孩子解决问题。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引导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恰如其分的爱,是在孩子犯错时,让孩子承担应有的责任。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父母应该带着孩子一起去道歉,并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赔偿,让孩子明白做错事是要付出代价的。恰如其分的爱,是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真诚的肯定,同时也提醒孩子不要骄傲自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学会把握爱的尺度。不要让爱变成束缚孩子的枷锁,也不要让爱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阻碍。我们要让孩子在一个既有爱又有规则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们学会独立、学会担当、学会尊重。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时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当我们想要为孩子包揽一切的时候,想一想这样做是否真的对孩子有益;当我们想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时,想一想这样会不会让孩子变得任性和自私。我们要明白,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一个永远依赖父母的孩子,而是要培养一个能够在社会上独立生存、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那种无原则的溺爱,才能让我们的爱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毁灭孩子未来的毒药。让我们都成为有智慧的父母,给孩子一份恰如其分的爱,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