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家耀,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大学教授,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军事测绘导航工程军队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地图学理论、数字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服务、时空大数据等方面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4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8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英华 曹萍
大约一根铅笔的长度,笔杆纤细,杆头是一个金属钢笔尖,这个被称为“小笔尖”的老古董,和其他十来件长长短短的工具静静地摆在一个古旧的盒子里。这是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大学教授王家耀珍藏了半辈子的宝贝。
这套手绘地图工具,见证了地图科学的历史变迁,也是王家耀科研旅程的“起点”。
从开创计算机地图制图,到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再到打造时空大数据平台,作为我国地图科学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拓荒者、引领者,王家耀创造了很多“第一”。他用一颗赤诚之心精准描绘祖国山河,紧随时代服务国家战略,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坐标·定位
天气好的时候,每天清晨6点多,王家耀就准时起床了。下楼转上一圈后,他还有个重要“任务”要完成,到“蚂蚁森林”上收取能量。
“得赶紧收了,省得被人‘偷’走了,很快就又能种一棵了。”11月18日,在河南大学九章学堂的办公室里,王家耀打开“种树地图”,向记者“炫耀”他“种”下的十几棵树。
问及除了“种树”还有什么爱好,没等王家耀回答,一旁的助理脱口而出:“院士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班。”
一句话说得王家耀哈哈大笑,却也无以反驳。自来到河南大学,作为标准的“早八族”,只要不出差,王家耀几乎每天早晨准时到办公室,写书稿、看文献、改论文,只要身体吃得消,就没闲下来过。正如他自己所说,要“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
如果不在办公室,他多半就是到外地出差了。长沙、兰州、西宁、青岛、上海……最近两个月,他的足迹就遍布大半个中国。参加学术会议、与青年学生交流、推动科研成果落地应用,马不停蹄却乐此不疲。这样频繁的出差,对于年近九旬的王家耀来说是常态。
奔波和忙碌换来了科研上的连连突破。和地图打了一辈子交道,王家耀一直在寻求将新技术与地图制图综合完美结合。来到河南大学后,他牵头联合国内多所高校组成“智能地图制图综合与多尺度级联更新关键技术”攻关团队,经过近3年的潜心研究,成功破解了地图制图综合“百年国际难题”,取得了地图制图综合由数字化到智能化的四大突破,荣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如今,王家耀再次拥抱最前沿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河南省时空大数据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他带领团队将地理信息与大数据技术融合,致力于建设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黄河大脑”,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紧跟人工智能发展步伐,开展AI赋能地图制图综合研究;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科研路上,他脚步不停。
“不觉得累吗?”面对记者的提问,王家耀微微停顿:“有时确实感觉有些吃不消,但就是闲不下来。国家这方面还有很多技术需要突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要做的事情太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虽至耄耋之年,王家耀仍在向着一个又一个更高目标登攀,从未失去人生坐标,从未忘记为何出发。
跋涉·突破
“为了保证划线在0.08—0.12毫米,‘小笔尖’要在一块小石头上不断地磨,画一幅精度较高的地图大概需要3个月。”几十年前一笔一画绘制地图的情景,王家耀仍历历在目。
自1956年考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地图制图系,王家耀就与地图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5年大学10个寒暑假,我只回过两次家,其他时间都泡在图书馆。”王家耀回忆。大学里,他以“三本笔记”闻名:一本课堂笔记,一本课后复习笔记,一本考试复习笔记,一定要把所学的知识都吃透。
毕业后,王家耀留校工作,他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手工制图生产强度大、耗时长、精度低的局限性,就开始琢磨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1973年的一天,图书馆里的一本英文版《计算机绘图》给了他灵感。“既然计算机能绘机械图,为什么不能绘地图呢?”
简直是异想天开,很多人认为这不可能。“认定的事儿就去做,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直到今天,王家耀这股韧劲也没有变。
出去学习深造、组建教师队伍、各处购置设备……克服种种困难,经过几年的努力,在王家耀的带领下,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地图制图”本科专业正式诞生,并开始招生。
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王家耀团队利用计算机绘制了我国第一幅全要素地形图,引发了国际学界的关注和好评。从纸质地图到数字化地图,继而建立地图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转折从这里开始。
“随着时代发展,找准行业中的问题,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做科研,真正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王家耀这样总结他的科研方向。
将数字技术与地图科学相结合,王家耀和团队推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探索也越发深入,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更艰难的“攀登”——建立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源于地图又超越地图,承载了所有测绘地理信息元素,对于科学研究、经济建设、作战指挥与军事行动、国家管理与社会治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王家耀说。
时光不负耕耘者。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王家耀领衔编写了“智慧苏州”建设方案,打造了一个智慧城市建设样本;来到河南大学后,取得了黄河流域一体化时空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在多个行业部门推广应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与时代同步,与前沿共进。从手画地图到计算机绘图的巨大转折,从地理信息系统到时空大数据平台的里程碑式跨越,王家耀始终敢为先、走在前。
方向·指引
“就像地图上没有直线一样,科学道路也不是平直的。做科研要登高望远、紧盯前沿,把研究放在‘大科学’背景下,同时还要有延续性,尊重规律、求真务实,不畏艰难挑战,不断开拓创新。”这是王家耀的人生感悟,也是他常常对青年人讲的话。
几十年来,王家耀已培养出博士后、博士、硕士近200人,他们当中已有不少人走在学科前沿,成为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
王光霞30年前跟着王家耀读硕士、博士,如今年过六旬仍在河南大学任教、做科研。“老师很有前瞻思维,总能洞察前沿方向。”王光霞说,“老师都快90岁了还这么拼,我们就更不能懈怠了。现在有问题了还是习惯性地去跟老师聊聊,感觉很踏实,总能有收获。”
目前正跟着王家耀读博士的程士源,跟王家耀孙女的年纪差不多。在她眼里,老师是唤醒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还是个像爷爷一样的和蔼老人。
“有次出差前,老师忽然给我打电话,我以为有重要事情交代,结果是他刚看完天气预报,提醒我多带件衣服。”程士源常常感受到温暖。
在很多学生心里,王家耀不仅是老师,还像家长、像朋友,他是科研领航者,还是人生指路人。
王家耀办公桌对面的墙上,挂着巨大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您从地图里看到的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王家耀抬头凝望对面墙壁上的地图,久久没有作声,但他深邃的眼神中写满了答案:他看到的是祖国的高山大川、河流湖泊,看到的是这片土地越来越美、越来越好。
“地图和音乐、绘画被称为世界三大通用语言,是诠释世界的杰作,不管技术如何变化,都是任何社会、任何时期不可或缺的,只要能动,我就要一直干下去。”王家耀说。
择一事,终一生。生于武汉,求学北京,扎根郑州50载,王家耀的科研脚步,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人生地图。
科学家寄语
勤奋比聪明更重要
投身科研68年,我的切身体会是,不论是做科研,还是做任何事,都要登高望远、脚踏实地、尊重科学。
登高望远,就是要站在学科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把握学科未来的、长远的发展方向;脚踏实地,就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做研究,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一点点把学科未来发展变成现实;尊重科学,就是要尊重与探索科学规律,进行科学研究不仅要大胆,还要靠谱,这个“谱”,指的也是规律,要求真务实找准方向和路径。
在我看来,成功靠的是“三分聪明、七分勤奋”。现在年轻人的学习、科研环境都非常好,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希望大家能够沉下心来,在保持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多和团队合作,多和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交流,终身学习、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