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朱立胜|故乡往事(长篇回忆录连载5)
柳杨
2024-10-27 14:42:40

#顶端秋日创作季#

朱立胜|故乡往事长篇回忆录连载5

 

第五章  街门洞与老槐树

 

“往事,即已过去之事也,其涵盖范围之大,层面之广,历史之深远,我无力去探寻。然,若是说起故乡往事,我也许能说些来。故乡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有着苦难岁月的印记,有着动人心魄的故事,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缘。还有我儿时的乐趣,童年的记忆。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山,故乡的水,一草一木我都难以忘怀,是我永远的乡愁 ……”

——题记

 

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东官桥村的人口也就是500多人。两个生产队,大队不大,小队不小。我的爷爷是第一生产队的队长,副队长分别是朱吉善和王显廷。

我家是一个高门楼的四合院。街门洞里安置的两个抱鼓石门礅,它成为人们歇息的好坐椅,由于年代的远久,显得光溜溜的。门前的老槐树,它庞大的树冠,枝繁叶茂,它不但成为人们夏季乘凉休闲的好场所,又是人们吃饭闲聊的集结地,更是过往行人躲风避雨的港湾同时是小贩们来村做买卖的好摊位。

队长们每天都要在街门前的老槐树下,商议生产耕作方案,具体到社员们每天的农活安排。所以,人们一天三上工都主动到老槐树下聚集,听从队长派遣。有时人们干脆端着碗到树下边吃边聊边询问,一举几得。

现如今吃饭,一家人围着餐桌,顿顿有几个菜,几个汤,别出心裁变着法吃,就像下馆子一样。在那个年代里,人们却习惯到大街上吃饭。甚至串个门,借个什么东西不是端个碗,就是拿个馍,生怕耽误上工时间。那个年代人们都吃的是啥饭呢?无非是玉米面红薯菜团之类。

不过,我家的饭还算能胜人一筹。奶奶做的红薯面酸菜饺子汤圆,不但看像好,而且也很好吃用红薯面做成的凉粉,虽然看上去黑乎乎的,可是只要把它切成条状,加些油、醋、小葱、盐之类的佐料,照样能增加食欲奶奶还常常把玉米面和红薯面做成花卷。虽然原料还是玉米面红薯面,可是一拿到街上,那些不懂事又闹嘴吃的孩子们却闹着非吃不可,奶奶就给他们几个,你说怪不怪?

在那个搞政治运动的年代,动不动就是投机倒把资本主义。一些走乡串村的小商贩们也不多见,倒是时不时会来些耍小手艺的人。那时也没有小喇叭之类的扬声器来招揽人,只有拿嗓子吼。人们根据大街上的吆喝声,就能辨别出是做啥买卖的来了。如:“锭号”——是铣锭的。“钉碗儿喽——钉锅,钉缸喽——钉盆儿,镶锁配钥匙呗——”那是长垣的钉锅匠来了。吹糖人的艺人却打着“嘡!嘡!”的嘡锣声。

现如今,市场繁荣,物品丰富。到处是超市商铺,日用百货,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那个年代,百废待兴,物资极度匮乏,有不少商品还需要购物证、购物票才能购到,如粮票、布证等。西官桥、东官桥、韩村、甘河4个大队只有一个中心供销社,店铺就设在村中朱迎军家东屋房中。

记得有一年,临近年关,西部山区来了一位老汉,他挑了两筐柿饼在老槐树下叫卖,目的还不是想赚几个钱好过年?谁知正当与人们讨价还价时,供销社售货员叫郑义的过来了,说是投机倒把,硬要给没收。老汉说:“柿饼是我自家的,咋能算投机倒把?”

郑义板着脸说:“谁能证明是你自家的?”老汉苦苦哀求不允。无奈之下,突然做出一个让人吃惊的动作,只见他一口一个往嘴里填起柿饼来。

郑义不让老汉吃,卖柿饼的老汉气悻悻地说:“这柿饼现在还是我的呀!”说完竟呜呜哭了起来。跟前一群围观的人们,虽然都对老汉感到同情,可是谁也无能为力。

 

作者简介】朱立胜,生于1950年9月,初中文化,济源市承留镇东官桥村人。自幼爱学习,爱写作。因生活所迫,先后在内蒙古的呼市、包头、集宁、通辽,山西的朔州、大同等地,做刀剪赊账买卖,总计在塞外奔波30余载,历尽艰辛。2019年,开始写回忆录、散文、小诗句等。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