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紧紧依托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禀赋,以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为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区域物联网产业资源集聚优势,全面拓展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机器人技术、AI技术等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努力探索农业物联网技术助推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综合应用,建设了一批具有先导性、引领性的智慧农业项目,推动将物联网从“科技产业”延伸至“百姓民生”,为推进智慧农业建设提供了保障。
”
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标准化智能化农业生产片区。
01
高质量政策扶持形成“引力场”
无锡市新吴区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高水平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区的头部工程,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支持、产研融合,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引力场”。
增强规划蓝图牵引力。出台《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区三带”发展总体规划》,将智慧农业、农业信息化发展等纳入扶持范畴,为全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锚定航向标。近年来,围绕总体规划,分年列出智慧农业新技术研发、现代农业新技术应用工作重点,全区初步培育形成10多家智慧农业企业,智慧农业应用覆盖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农业生产全链条等。
增强政策扶持保障力。出台《新吴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扶持意见》,区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瞄准农业装备、农业“芯片”、生物饲料、农业电商等现代农业产业,为企业主动送上转型的“梯子”,积极引导提升全区农业产业质量。辖区内正大生物、三智生物等生物饲料企业,面临着传统饲料市场饱和的情况,发展受限,新吴区拿出专项资金,主动引导企业完成转型,帮助其由传统的饲料兽药“红海市场”成功转型至中药兽药、水产生物添加剂“蓝海市场”。在农业电商企业扩大规模、强化市场开拓能力的关键时刻,主动为相关企业送上农业电商专项扶持政策,助力企业更快跨越。拓展生物农业维度,“送菌”上天并筛选培育出7000余株“太空菌”,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空间微生物菌种库等,引领辖区内多家农业企业实现了业内领先。
增强产研融合转化力。搭建产学研精准对接平台,扶持新吴区省级农业园、太科园等园区内农业科技型企业积极开展科技研发,推动最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聚焦新型农机装备转型升级,在农机装备企业研发新型农机产业链条出现堵点时,主动成立专门服务小组,帮助其畅通供应链条,快速实现传统农机向智慧化农机的升级。2024年,该区成功落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慧农业机器人研究所项目。
02
广领域智慧应用跑出“加速度”
无锡市新吴区深入推进智慧农业示范点建设,以全区“智慧农业云”平台为基础,加快农业大数据、智能农机装备等在大田种植、设施农业、水产养殖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搭建“1+8”智慧农业云平台。率先在无锡市搭建起以“一个中心、八个应用”为主体,覆盖全区农业农村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具有可视化监控管理中心的中枢平台和不同农业场景的八个应用模块,如智慧渔政、农田管理、农资管理、农产品溯源等,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系统,构建全新的智慧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推动全区农业用地种植情况、高标准农田、农业机械作业等实现“云上看”。全区80%以上规模稻米、葡萄种植及经营主体开通线上直播带货,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向“电商媒体”销售模式的升级转化。
新吴区“1+8”智慧农业云平台。
建成智慧型高标准农田。建成350亩集高标准水稻种植、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休闲观光农业“三位一体”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实时采集气象、土壤、蚊虫、作物长势等数据,做到墒情、灾情、虫情、苗青“四情”监测,全面展示了现代化水稻种植技术,为智慧农业生产树立标杆。引导辖区内企业探索研发具备智能感知、智能导航、精准作业和远程控制的“空地协同”智慧农机,积极探索全国领先的耕、种、管、收无人作业的“无人农场”样本。
打造全链条智慧农业新生态。以鸿山街道千亩葡萄为示范基地,率先推动5G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建成无锡首个5G智慧农业示范项目。项目以5G+VR技术为亮点,结合VR全景技术,实现远程、实时、720度全方位查看,集合农业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技术,实现了水肥一体化,为葡萄种植提供更科学合理的依据。应用区内农业物联网研发成果,全面落地全区1万亩农业种植智慧监管,将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化、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在全区粮食果品等农业生产领域,推动建立标准化、智能化农业生产片区。
03
全方位智慧监控筑牢“防护墙”
无锡市新吴区推动智慧化应用从农业到农村,从田间到餐桌全方位覆盖,不仅推动农业生产更高效,也推动乡村生活更便利美好,让科技惠农更“慧”农。
智慧“三资”织密“监督网”。将信息化技术作为推进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手段,全面建设以“三资”监管信息中心为基础,“三资”数据平台、户户通信息公开平台、E银通支付平台、产权交易平台四个平台全面运行的农村“1+4”监管平台。监管信息中心既能实时展现各平台运行状态,对数据信息进行监管,又能实现与市级信息中心数据互联互通和实时连接。“三资”数据平台实现对全区所有集体资产、资源、财务数据的录入和动态监管。户户通信息公开平台通过江苏有线高清机顶盒和手机微信公众号,便于村民随时随地查看、监督本村资产财务情况。E银通支付平台实现资金使用全程监管和留痕。产权交易平台按“应进必进”“应进尽进”原则实施阳光交易,全程监管集体资产资源处置。
智慧渔政扎紧“捕鱼网”。注重全区渔政执法能力提升,充分发挥物联网优势,专门搭建 “智慧护渔”平台,通过沿河湖安装水域雷达及高清摄像头等设备,加快推进“大数据+铁脚板+网格化”渔政信息化建设,实现河湖岸线监控、水域搜索的有效集成,打造监控发现、远程指挥、全链条执法系统终端,降低了50%人力物力投入成本,加强了渔政管控能力,为禁捕护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电子信息技术与人工力量紧密结合,织就一张全天候守护辖区水域渔业生态秩序的天网,构筑后渔政时代“技防+人防”渔政执法新体系,确保护渔工作有力有序长效推进。
智慧追溯守护“安全网”。应用区内农业物联网技术成果,搭建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对农产品“从种苗到餐桌”进行全品类、全区域、全覆盖、全流程溯源监管,实现农产品“责任可认定、生产可记录、流向可跟踪、安全可预警、身份可调查、产品可召回”的农产品溯源体系,全区农业生产主体追溯打码13万张,农产品风险监测达1.8批次/千人,规模农业生产主体农产品可追溯率达100%,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超99%,绿色农产品占比达87%,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清晰可见,让“舌尖上的安全”更有保障。
(供稿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农业农村局)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10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