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玉坤
时令接近霜降,空气里有了寒意。周口市沈丘县卞路口乡后赵庄村,33岁的胡长征正用拳头反复捶打一块胶泥,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渗出。
这里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沈丘青三彩”的生产作坊,胡长征是第七代传承人。经过千年的岁月沉淀,融合了剪纸、木版年画等艺术风格的沈丘青三彩古韵悠长,如今再次亮相,依然惊艳众人。
沈丘青三彩,是属于彩陶范畴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最早是起始于秦汉时期的绿青釉,演变于隋唐,延续于宋元,兴盛在明清。因初创时期主要在胎体上施青釉为主,黄、红釉为辅,故名青三彩,又因在刻画时采用独特的剔花工艺,又叫沈丘剔花彩陶。2015年,沈丘青三彩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块豫东平原常见的胶泥,经过和泥、醒泥、拉坯、刻画、素烧、釉烧等9大流程、20多道精湛工序后,才能呈现出让人叹为观止的彩陶艺术品。“这中间还要靠我们制作匠人的娴熟经验,比如天气、火候等外部因素,都会对沈丘青三彩的制作产生影响。”胡长征分享他的心得说。
从小受父辈的耳濡目染,长大后专业的薪火相传,胡长征对沈丘青三彩的制作已经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了。10月22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前去采访时,一块经过大约10分钟反复捶打后的胶泥,经过他的熟练拉胚,很快呈现出经典陶瓷“玉壶春”的造型,端庄大气,沉稳雅致。
制作青三彩是体力和脑力活动的结合,经过和泥、拉胚等工序消耗大量体力后,胡长征满头大汗。稍事休息,他又静静地坐在一角,对一件半成品进行雕刻花饰。剔刀在他的手中来回腾挪,一幅精美的兰花纹饰跃然瓶身之上。待入窑进行两次800度、历时24小时烧制后,即可呈现出青三彩工艺成品。
展厅里,烧制好的青三彩琳琅满目,器型大小不同,高低错落有致,瓶身上多为花鸟鱼虫、人物风景的绘图。“人物方面还吸取了传统戏曲形象的元素,像三国演义系列、红楼梦系列这些,人物都是带有传统服饰风格的。”胡长征介绍说。
仔细瞧,雕刻在瓶身上的绘图纹路清晰,线条流畅,时而奔放,时而委婉,足以窥见制作师傅精益求精、别出心裁的匠人精神。
“以前的青三彩多以观赏型为主,这些年考虑到时代发展和市场需求,我们也在尝试融入实用型的元素,比如做成笔筒、茶叶罐等,既有观赏价值,还有实用空间,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爱好者。”胡长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