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秋”,原本指的是,秋收以后,农民前往田间搜集遗落农作物的活动。如今,在社交平台的助力下,成了市民探索、分享户外体验的一种新形式。《极目新闻》记者在网络平台搜索“捡秋”二字发现,不少网友用秋天的坚果落叶制作了精美的手工艺品,并配发了自己搜索到这些果实的游览路线。这种新鲜的打卡方式,引发越来越多的网友跟风效仿,晒出自己的踏秋所得。
继Citywalk、Cityride走红后,“捡秋”成为又一项由人们自发捧红的城市运动。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捡秋”满足了人们创造和分享的需求,通过手工制作和社交媒体的分享,增加了互动和社交的乐趣。
“商家还可以围绕‘捡秋’运动进行多种运营拓展。比如,开发‘捡秋’相关的工具和装备,如便于携带的捡拾袋、手套、园艺剪刀等;设计‘捡秋’主题的户外活动和体验套餐,结合旅游和教育,提供导览服务,教授植物知识,或在公园或植物园内设立专门的‘捡秋’区域,提供‘捡秋’后的手工制作作坊,让参与者能够现场创作;推出‘捡秋’主题的工艺品和纪念品,如用捡来的自然材料制作的装饰品、书签、标本等。”柏文喜说。
不过,推广“捡秋”活动的同时,也要做到“‘捡秋’而不伤秋”。一名公园工作人员提醒,市民在体验“捡秋”的过程中,要保证自身安全第一,禁止深入危险区域“捡秋”。其次,要保护环境,只捡自然掉落的植物和果实,不要践踏、攀折花草树木,更不要随意拿走松果等动物过冬所需的果实。市民捡到的果实,也请勿食用,避免消化不良或中毒;有些树叶和果实带刺,捡拾时应小心,避免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