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郑玉超:茓子情深(原创随笔)
超哥的文学江湖
2024-09-01 07:00:23


发表于河南省《粮油市场报》,2024年4月。



                    茓子情深

                     郑玉超

小时,猜过一个谜,谜面很简单——洞口丛草生,打个字。谜底是"茓",提起它,现在年轻人不知它为何物。

茓子是农家储存粮食的重要工具,由苇杆梳成篾片编织而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没有哪家能离开它。夏收秋收还早着呢,我的父亲就备好茓子,打算迎接丰收果实。

到了忙碌的收获季,家家户户门前晒场上,随处可见一个个长短不一、宽窄不同的茓子。它们默默等待了大半春秋,现在终于派上了用场。许是觉得自己没为庄稼付出过什么,粮食就获得了丰收,它们以羞赧的心态和谦卑的姿势,默默候在那里。

主人的劳动激情感染了它们。它们不再沉默,于是,快乐地敞开大肚皮,喜迎金灿灿的稻谷、玉米、大豆,或黄橙橙的小麦颗粒归仓,和主人一起分享丰收喜悦。

出生草根的茓子很朴素,可它们像广告词上说的那样,简约而不简单。它们以草根特有的肚量和格局,安然淡定,不讲条件、不求回报,收纳着农家汗水浇灌出来的粮食。没有盛装华彩,它们照样装满了农家的幸福快乐!

别看茓子只是苇秆编成,看似平常,可农家父子、兄弟分家时,得按人口多少与土地亩数,对茓子进行合理分配。在我的记忆里,庄上曾有对父子分灶吃饭时,就为茓子争吵不休,找的本家裁判有所偏向,最后还是我的父亲秉公分配,吵闹才得以消停。

茓子出身毫无高贵可言。这让我想到了它们的前生——那些在乡间奔跑的芦苇,无需沃土,无需肥料和服侍。它们寂然无声,沿着沟渠,顺着溪流,漫过池塘,越过堤坝,穿过田野,在风雨里一路奔波。直到跑到头发花白,才停下奔跑的脚步,默默等待着收割者,和让它们实现嬗变的乡村篾匠。

因茓子,篾匠曾是农村特别的风景。闲暇时,他们挑着工具,走村串户,替农家编织茓子,为接下来的丰收做足准备。他们小心地将一棵棵芦苇剖成条状,放在水里浸泡,让其软化,那样才易于编织。篾匠们个个眼疾手快,心灵手巧,篾子在他们手中上下翻飞,用不了多久,一个茓子就编织而成。

小满那天,农家会用灶膛里的清灰,在院里撒成一个个大圆圈,那是茓子仓囤的映射版。父亲极为小心,怕撒不圆惹来邻居笑话。虚实相间的茓子将丰收喜悦紧紧圈住,延续着美好生活,承载着美好希望。

与四十多年前相比,现在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储存粮食不再用茓子了,代之以现代的不锈钢或塑料材质的粮仓,既防潮又防虫,方便安全多了。而在我老家,土地多集中流转到种田大户手里,农民们都去城里打工,茓子早成了见证农村变迁的历史回忆。


发表于河南省《粮油市场报》,2024年4月25日。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