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4-09-25 16:13:53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这一进程中,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增强文化自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弘扬革命文化的光荣传统,并深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丰富发展,明确指出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这些特性不仅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基础之上的现代化,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汲取了中华文明的丰富营养和智慧。因此,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夯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根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发生中断的文明。在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中连续性居于首位,是最为鲜明最为基础的特性,它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丰厚的文化养分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其所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革故鼎新、天人合一、亲仁善邻等理念,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回顾中国历史,在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之前,我们经受了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正是为了自我救赎和民族自决,中国人民提出了实现近代化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先进分子满怀热情向西方寻求真理,然而西方列强的侵略无情地击破了他们走西方道路拯救中国的梦想。也正是由于对西方式现代化的失望,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赢得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前提下最终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中国历史来看,连续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韧性和中国人民的坚韧,反映出中国人民不惧各种外来侵略压迫的意志品质。在现代化建设中需要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实现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和代代守护。

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创新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反映出中国人民的勤奋与拼搏,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历来注重思辨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我们涌现了无数的大家和思想流派,创造了璀璨的科技文明。进入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创新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又一个奇迹。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任务,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的伟大事业,仍然需要新时代的中国人秉承创新精神,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强化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坚守初心的执着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共识。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基调。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道路。从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开始,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在世界历史中,唯有中国虽历经沧桑,民族认同始终如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交流融合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统一性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不断强化,也是推动中华文明走上与其他文明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根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基于的国情特色,它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重、要求高,只有全国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共识和强大合力。只有56个民族14亿多的中国人在精神上文化上思想上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在行动上同向而行,才有可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继续书写新的成就。

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彰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自信。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其特有的包容性。不固步自封、尊重差异、海纳百川是中华文明始终充满活力、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为对不同生活习俗、文化信仰的尊重和包容,也体现为对各种外来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国人尊崇的是“物一无文”“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和信念。对不同文化我们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我们愿意尊重、包容、接纳优秀的外来异质文化,并且也乐于根据自己的实际“去糟取精”,合理吸收外来异质文化中的有用成分以充实、丰富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化。西方人相信“文明冲突”,我们则倡导文明互鉴,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气度,也是中国人对自身文明、民族和国家的自信。只有拥有民族自信的国家,才不惧怕文明交流和互鉴。文明互鉴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途径,没有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就不可能科学、理性、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正确地对待自身文化,进而正确对待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向世界展现出中华民族自信自立的时代形象,它的探索和实践历程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承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传统。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突出的特性,也是中华文明的基本价值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核心理念。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历来就有尚“和”的传统,“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是中国伦理和思想的重要准则,“和平、和睦、和谐、和合”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世界的文化智慧。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极大提高,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为解决和平赤字、安全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等全球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我们强调在不同文明对话和沟通中寻求更多的相互理解以期实现“共处”“互通”和“共建”“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就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在国际舞台上我们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世界上不存在唯一的发展模式,不存在唯一的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相信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世界安宁和繁荣富强才能持久,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向前发展。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22Z02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齐泽垚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