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黄河岸边“摄影村”:让影像贴近百姓
顶端三门峡
2024-09-10 13:57:05

“品枣、赏荷、看天鹅!三门峡后地村一枝独秀‘美出圈’”“黄河岸边‘摄影村’古枣林中拍出好作品”……近年来,三门峡市的后地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摄影爱好者“网红打卡地”,关于这里的新闻报道和推介文章层出不穷。

后地村位于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塬的半岛形状的村子。一望无垠的壮观枣林,春夏绿海莽莽,秋冬果实累累,这里是有名的大枣之乡,村民以种枣为生。作为三门峡黄河库区蓄水后形成的移民村,2019年后的后地村,却因摄影一跃而起。漫步在村里的宽街窄巷、古枣林间,行走在干净整洁的村道上,观览着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的内容丰富、品位高雅的摄影作品,“天下黄河”后地摄影艺术村生机盎然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从“影像里”到摄影村

走进60多岁的摄影师石旭民居住在后地村的农家小院里,照片随处可见。2019年9月,对后地村情有独钟的石旭民租下了村东头的一个院子作为“创业基地”,并为其取名“影像里”。

石旭民常年利用业余时间致力于黄河白天鹅的拍摄、研究和推介,注重黄河流域人文题材的拍摄,他曾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武夷山国际摄影周、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多次举办个人摄影展,在各类媒体发表摄影作品400余幅,出版过多本摄影作品集。

2020年6月,他与杜杰、任尚斌、姬凌滨、赵亮、张书超、郭建中、王华利、卢发玉等一众三门峡摄影圈的好友第一次在村里举办了摄影展,把多年积攒的好照片拿出来集体呈现。看到村民们对摄影艺术充满好奇,更加坚定了他打造“天下黄河”后地摄影艺术村的信念。

他们从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做起,一步步艰难地推进,最终使得摄影村初具规模。照片装到墙上,挂在树上,既接地气,又有灵气,村民上地干活,收工回家,出门“闲谝”,门口“咥面”,一抬头就能看到照片,聊的话题也是照相,渐渐地,村民们也爱上了摄影。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在三门峡市摄协的组织协调下,石旭民和这些摄影工作者和摄影爱好者积极发动、筹划,在后地村陆续举办了一系列摄影展,后地摄影村开始有了名气。

2021年12月,石旭民等人又推出了百幅大型户外摄影作品展“图说黄河”,图文并茂、形式新颖,长期开放展出。目前摄影村“两街、两点、两线”,即荷花南街、荷花西街(两街),村广场、枣园路一号院(两点),枣园路、东斜街(两线),展线单程长1.5公里,内容主要包括“黄河记忆街”“黄河纪实街”“黄河大观”“黄河影像长廊”“黄河百姓巷”及“厚人厚土后地村”等单元板块,至今已累计展出了石旭民等“天下黄河”后地摄影艺术村创始人团队及一些摄影爱好者的近2000幅影像作品。每个街巷都有主题,每个点位都有作品陈列,枣树、巷道两边都是展场,转过一条巷子又一条巷子,处处充满文化艺术氛围。

石旭民过去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参观摄影展,他发现临时性、流动性的摄影展览很多都难以将作者的作品和理念长期有效地展示出去。于是,他将后地村大街小巷展出的作品长期展出,这样既避免了“开展即闭展”的尴尬,又使得展览得到了有效宣传,并长期融入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的生活之中。

“户外做展览,没有经验,往往是想一步干一步,选什么材质、用什么方法固定照片,防水、防晒、防风、防褪色、防变形、防脱落,出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每一次成功办展后,大家都感到特别兴奋,越干越有劲。”石旭民对户外办展已经颇有经验。他坦言,目前已经解决了后地村户外展作的防晒防水问题,接下来,他们还将对此前长期展出的作品做材料替换或内容更换,以保证作品内容的新鲜度和材质的美观及耐用性。

“照片多”是后地村的特色

后地村距三门峡市区约25公里,共有9个村民小组,560户,2260口人,常住人口900余人。村里耕地面积732亩,枣林7000余亩,滩涂10000余亩。近年来,黄河生态廊道建成开通后,后地村的交通更加便利,驱车从后地经过,宛如穿过一步一景的画廊。交通的发展和摄影的落地成了后地村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尤其是2019年后黄河水位升高,后地村附近滩涂水面宽阔、滩浅避风,再加上周边大片的玉米地,方便白天鹅觅食,越来越多的白天鹅选择来后地越冬。如2022年冬天,后地村就有8000多只白天鹅,吸引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接踵而来。

“现在我心里装着后地,哪儿也不想去,我计划在这里旅居3年!”今年63岁的梁旭娟是新疆乌鲁木齐人,8年前从新疆日报社退休,开启了骑行生活。她曾独自骑行到过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等10个省、自治区,而在沿黄河骑行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的途中,偶遇后地村,并在这里租了房,开启旅居生活。

“这是一座超出了我期待的村子,千亩荷塘,足够大的菜园,东、西、北傍着黄河,中条山隔河相望,整个村子被包围在明清古枣林中。村子的墙壁上、树枝间、栅栏前挂满了关于黄河的摄影作品……10月底11月初从西伯利亚飞来的数千只天鹅在后地村栖息越冬,天鹅选择的越冬地,说明这里的空气质量相当优良,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大公园。”在结束了长途骑行后,梁旭娟选择旅居后地村。她还发挥了自己曾为媒体人的优势,将拍摄记录的后地村风光和村民的劳动场景,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并写了诸多文章,持续宣传推介后地村。

梁旭娟不是在后地村旅居的唯一外乡人,像她一样,骑行、自驾游到此旅居、拍摄、观景的人还有很多。如同走进后地村,映入眼帘的一个老枣树桩上,架着的一部用枣木雕刻成的照相机一样,后地村以兼收并蓄的姿态,迎接着外乡人的到来,也因外乡人的关注和融入而焕发生机。在这个过程中,摄影成了后地村的一个标签,记录和见证着后地村乡村振兴路上的印记。

“许多摄影师喜欢后地村,我也喜欢这里。这里有数千亩的明清古枣林,万里黄河从村头穿过,冬天数千只白天鹅在村头翩翩起舞,旅游资源、摄影资源非常丰富。”长江韬奋奖获奖者、河南日报原高级记者王天定曾这样说。

“照片多”是后地村的特色,也是后地村在乡村振兴中兼顾经济发展和艺术入乡的底气。来到这里的摄影人把村里的摄影气氛营造得非常厚重,他们打造核心展区,举办各种形式的摄影展、摄影研讨,吸引各地摄影师、摄影爱好者前来“打卡”,用摄影的方式把村里的餐饮民宿、乡村旅游带动了起来。

村里的日子越过越甜

在乡村振兴和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中,后地村做了很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其中就包括积极传承文化基因和充实乡村文化,引导文明乡风,实施文化强村。“打造摄影村”,后地村得到了三门峡市和示范区两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21年,三门峡市直工委在后地村举办“黄河故事”摄影展,运用视角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黄河儿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为党和人民事业矢志奋斗的动人故事。之后,三门峡市林业局又在后地村举办了古树名木摄影展,三门峡市摄协也组织了“黄河故事街”“黄河风情”“黄河上的红色渡口”等专题展览。通过举办展览,搭建了一个摄影爱好者学习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后地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为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生态保护和三门峡打造摄影文化城增了光、添了彩。

石旭民说,“现在手机摄影功能越来越多,手机出片率也越来越高。摄影人群体很大,这在村里尤为明显。村民们经常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所以,每年我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给村民们讲解手机摄影技巧,教授他们如何拍出更好的大枣产品影像,甚至还会免费给他们提供所需照片。”除了大枣外,后地村也在积极拓展各类文创、文玩等产品,村民们通过耳濡目染的摄影技巧研习,已经能将影像巧妙地运用于生产生活的宣传和推介中。

摄影人入驻了,天鹅飞来了,村里的日子越过越甜。悠闲的村民和慕名而来的摄影爱好者、游客总会不经意地站在街头巷尾观看摄影作品,摄影人的故事和作品已经成了村庄的一部分。随着来后地旅游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后地村陆续办起了民宿和农家乐餐馆,就连由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慧丽主导的弘农书院五院也落地于此。

“让影像贴近百姓,在这里品读黄河”是石旭民的情怀和理念,在过去的几年间,他曾走遍黄河全程,拍摄、积累了大量表现黄河文化的影像资料。退休后,他还买来无人机,潜心学习航拍技术,用全新的视觉从黄河源头拍到入海口。而这些照片也成了后地村展出影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石旭民并不满足于此。谈及对未来的中长期规划,已被后地村授予“荣誉村民”“荣誉村长”的石旭民总是滔滔不绝。他说:“后地村不是空心村,这里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产业联动性强。之后,我们还将增加长期展览的街道和摄影作品数量,并专门设置相应板块,用于呈现后地枣林和当地人文景象,让摄影继续为助力后地村的发展振兴发光发热。”(南塘)(原载于2024年8月2日《中国摄影报》)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