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一场奇妙的漫游,遇见“绿”动齐鲁 | 大省挑大梁·好客好品
新黄河
2024-11-10 19:03:03

“有没有闻到海风的味道?”

“也是海上风电清洁能源的味道”……

“这就是未来的眼睛吧?”

“在这里真的能看到未来”……

11月10日,山东创意推出《“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漫游记》(以下简称《漫游记》),拟人化的木鸢、山东博物馆馆藏文物亚丑钺、红陶兽形壶的对话让人印象深刻。

视频中的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从海洋到天空再到陆地,挑大梁,向绿、向新、向未来奋进的新山东。

御“风”而起,逐“光”而行

电从海上来,风起绿电生。

正如《漫游记》所言,海上吹来的不只有海风,还有海上风电清洁能源。

近年来,山东御“风”而起,逐“光”而行,大力发展以风电、光伏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涌现出一批标志性项目。

在潍坊昌邑,渤海之滨,坐落着国内首个海上“风光渔同场”三位一体示范样板。在这里,海风与阳光转化为“绿电”,每年可提供约9.4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节约标准煤约29万吨,能够满足约40万户家庭一年的生活用电量。

在威海乳山,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近期已实现全容量并网,每年可为社会提供清洁电能约25.5亿千瓦时,节省标煤消耗约82.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9.9万吨……

山东正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能源转型是重点领域,正加快建设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等五大清洁能源基地,能源低碳转型成效已凸显。

截至目前,山东光伏装机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海上风电新增规模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新型储能规模居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山东新能源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省份。

11月4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10642.6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达46.9%,历史性超过煤电(46.88%),成为山东的第一大电源。这意味着,山东动力换“芯”,装上了绿色引擎。

除了能源领域,山东正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各行各业向“绿”而行的脚步不断加快——全国首个“零碳港口”已在潍坊港建成;中车四方在研发了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速度级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后,今年又研发出全球首列碳纤维绿色地铁列车“碳星快轨”,较传统地铁车辆减重11%,也更节能;青岛即发集团首条年产1000吨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线已运营,整个过程不需一滴水……

“十四五”前三年,山东万元GDP能耗下降15.8%,经济年均增长6%以上。山东正以更少的能耗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逐梦星辰大海,创新攀“高”

在山东,海上不仅能发电,还能发射火箭,耕海牧渔也走出新模式。

《漫游记》中出现的烟台东方航天港,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有生产制造又具备发射条件的海上发射母港,可实现出厂即发射。前不久,东方航天港将天仪41星、星时代—15卫星等8颗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截至目前,已累计将75颗卫星送入太空。

东方航天港集团副总经理张华此前接受新黄河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方航天港已初步实现海上发射常态化,全面实现“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核心能力布局。

眼下,这里已不单单是一个发射基地,正快速打造国内首个以海上发射为牵引,集海上发射、星箭产研、配套集成、卫星应用、航天文旅于一体的商业航天高科技产业集群,将着力建成国内最大火箭总装总测基地。数据显示,已有23个产业项目落地于此,总投资规模达273亿元。

逐梦苍穹之际,山东也在遨游深海、耕海牧渔,勇攀科技高峰,一个个大国重器、山东智造投入使用。

《漫游记》出现的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创造了世界同类型作业型潜水器7062米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蓝鲸2号”是目前世界上作业水深和钻井深度最大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可燃冰开采领域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山东耕海牧渔推陈出新,“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世界首创深远海“游弋式船载舱养模式”;“耕海1号”是全国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年产海洋渔业产品约15万公斤,是名副其实的“蓝色粮仓”。

沿海港口创新不辍,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坐落于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十次刷新世界纪录,单机效率达60.2自然箱/小时……

逐梦星辰大海,山东探索的广度与高度不断走向纵深。

产业向“新”,下好“先手棋”

从东方航天港到“蓝鲸2号”,可谓山东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所下的“先手棋”。

作为蓝海产业,空天信息产业是进入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仅看其细分领域,近日发布的《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2027年山东低空经济规模将达1000亿元。发展潜力由此可见一斑。

正朝GDP十万亿元奋进的山东,需要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为此,山东以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未来网络、量子科技、人形机器人、深海空天7个成长性强的新赛道为重点,加快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发展计划。

《漫游记》中,在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青岛之眼——裸眼3D屏”引发赞叹“在这里真的能看到未来”。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新型生产力。作为山东人工智能产业的典型代表,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拥有山东省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首期建设100P算力,运算速度每秒十亿亿次,大概相当于5万台高性能电脑的算力水平。

该园区已聚集人工智能企业200余家,为智慧海洋、平安城市、智慧交通、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赋能AI大模型应用。

“2023年,园区产业规模达170亿元,亿元楼达3个,带动崂山区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营收280亿元,同比增长40%左右。”青岛崂山科技创新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新黄河记者,园区力争到2028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实现倍增。

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无疑再次得到印证。目前,潍坊市元宇宙产业集群、淄博市氢能及储能产业集群、青岛市基因和细胞诊疗产业集群、济南市空天信息产业集群等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已形成,产值规模超过3200亿元。山东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规模已达3.2万亿元,千亿级集群达10个。

山东正努力推动产业向“新”,加速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未来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新赛道,加速集聚新质生产力。

一场奇妙的漫游,让我们看见,从海洋到天空再到陆地,山东向绿、向新、向未来奋进,新质生产力正在厚积,齐鲁大地智慧加身,绿意盎然。

编辑: 吕冰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