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闫文瑞】在伊河两岸的峭壁之上,2345个窟龛星罗棋布,近11万余尊造像神态各异,这便是历经千余年岁月洗礼的龙门石窟。一眼千年的龙门石窟有多美?如何在保护中发展,让文化瑰宝焕发出新生机?近日,大河财立方记者来到龙门石窟一探究竟。
龙门石窟之美,美在时空的叠合。“洛阳四野,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时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北宋等朝代,前后营造时间长达400余年。作为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于2000年11月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之美,美在水光山影间。夜幕降临时,伊河水面升起灯光,卢舍那大佛在光影中慈颜流转。大小不一的石窟,神态各异的雕像,在暖黄色灯光的烘托下,瞬间“活”了起来,让人恍若置身于一部穿越千年的老电影。
龙门石窟之美,美在技艺的巅峰。北魏工匠以“秀骨清像”的飘逸笔触,在古阳洞勾勒出魏晋风骨,唐代大师用“丰腴雍容”的雕刻语言,于奉先寺塑造出盛唐气象,当游客驻足宾阳北洞,那尊因手势风化而形成“剪刀手”的北魏佛像,更以跨越千年的 “萌态”,诉说着历史的幽默感与生命力。
莲花洞穹顶的高浮雕莲花,直径3.6米却薄如蝉翼,叶脉纹路清晰可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无论从什么角度仰望,卢舍那大佛都在微微向下的凝视中露出安详和谐的神态,被游客喻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龙门石窟之美,美在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浪潮中,龙门石窟正以科技为笔,在保护与创新中书写新的叙事。“文物保护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要在传承中创新,让历史智慧照进现实。”龙门石窟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介绍,近些年,龙门石窟研究院通过“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模式,持续扩大文化影响力。“我们希望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让更多人跨越时空,感受龙门石窟的历史温度。”
在文物保护领域,自2005年起,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始为龙门石窟建立数字化档案,借助激光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手段收集文物数据,以数字的形式留存千年石刻群的风貌,致力于让这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石窟瑰宝“芳华永驻”。
依托高精度数字资源,龙门石窟研究院开创了残损文物虚拟复原及流散文物虚拟复位的新模式,以学术研究为依据,结合数字技术、3D打印技术、科技考古、颜料检测分析、传统技艺等多种技术,让残损造像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目前,龙门石窟研究院正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合作,继续开展古阳洞、魏字洞等像龛及碑刻的数字化保护利用工作。
沿着伊阙行走,看见河南文化发展的“软实力”。“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让龙门石窟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文化地标。
责编:陶纪燕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