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未觉凉 盛会激情扬
——洛阳《牡丹》文学杂志基层创作汝州交流会
参会有感
文/刘凤娥
2024年11月15日,是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但对于我来说是难忘的一天。
天空阴沉沉的,偶尔还会掉下来几点雨星,可我的心情是晴朗的。因为我怀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心理要去参加一场盛会——洛阳《牡丹》文学杂志基层创作汝州交流会。
会址在汝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汝州市一高坐落在距汝州市中心北大约10公里的地方。东边不远有风穴寺、怪坡景区;南临207国道;西边是洗耳河,河水曲折向南穿过汝州市区汇入汝河;北靠纱帽山,由于我时常去那里游赏,并不陌生。从一高北门往北走上到坡顶,看到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生意葱葱的景色。让人身不由己想驻足多享受一会。
这次盛会选在此处再合适不过!
会议的前一天,我还有点犹豫和纠结:参加还是不参加?原因是与会人员大都是有名气的作家,有的还是出版中长篇小说的文学大家,省级、国家级作家,与人家同坐一厅,我算那根葱,太渺小了。我思虑再三拿不定主意。后来鼓足勇气,还是去吧!我想人在世上就是:活到老学到老,事事都要多动脑,畏缩不前难成气,多见世面多请教,丑媳妇怕见公婆,忸怩啥也学不到。
这天我匆匆吃过早饭,笨鸟先飞早入林,没有成就有决心。
前两天 ,尽职尽责的汝州作协主席郭营战老师接连在群里发通知 ,会议签到八点四十五结束,九点正式开始。我与几位文友不到八点已到。汝州市作协副主席孙利芳老师是个非常敬业且是个热心人,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她说都认识代签了吧!
因为我们去的早,多数还没到,我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心想:今天我的注意力必须集中,要珍惜这次机会。
会议准时按点开始。
这个机遇难得的交流会,不但为我们汝州的文学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也有登封市、新密市的文友受邀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上,洛阳市文联原主席、洛阳市作家协会原主席、洛阳《牡丹》杂志原主编张文欣老师,他拉家常式的一席演讲,确实感动了我,使我深受启发。我与张老师虽说不是一个年代的人,但岁数也相差无几。张老师已七十六岁高龄,他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特别是在文学创作这个领域他是个成功者。他的每一句话都感人至深,受到文学爱好者的尊崇和敬慕。
他说:“我最初的名字叫“文化”,但小时候体弱多病,父母请算卦先生给我算命,说是五行缺“金”,须增“金”,于是改名为“文鑫”。等后来上了学,自己认了些字,觉得“鑫”字笔划繁多不好书写,就自作主张改成了“文欣”,这大约是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这样轻松地扔掉了一堆“金”,自作主张地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欢愉开始和文学作伴。
多么通俗感人的一段话,这其中透露着张文欣老师与文学的情缘是多么的深厚,他从小就有一种擅长文学方面的秉性。
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数小说都被一股黑风卷走,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红卫兵焚烧了大量古典书籍,即是没烧毁掉的也被批判和查禁,好多优秀小说被诬蔑为“大毒草”。县图书馆也在清扫范围,无数的藏书被一车车拉去销毁。就是在这种既严峻又恐怖的形势下,张文欣老师去找在文化馆工作的叔父,挑了几十本小说带回家。
他说:“我自己也很奇怪,这个喜好是怎么来的呢?这可能与童年时期就酷爱读书有关,也可能与所谓的秉赋有关。从小学开始,我的 作文就一直被老师拿来在课堂上宣读、评讲。”
不难看出,青少年时期的张老师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以致他成年后坚定地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路,展现出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不论在哪里或者在哪个岗位工作,都与文学为伴,与墨香为舞。
张文欣老师不仅是个作家,还是个有善心爱惜人才的贤人,自己成功了还要别人都成功。他帮助文学爱好者在文学这条路上实现命运的转折。
在80年代 ,昆明有位作家,给张老师寄了一部反映原国民党军队残部在金三角地区生活的中篇小说,说是投寄多家刊物均被退回,拒绝刊发。张文欣老师觉得作品题材独特,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他修改后在“洛神”发出,被多家刊物选载。又被峨眉电影厂改编为电影《逃出罪恶世界》。
昆明这位作者为感谢张文欣老师,特意把电影中的主角名字设为“李文欣”。
了解张老师的事迹 ,聆听张老师的演讲,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大大激发后代人对文学的热望。
一高的同学们走上前争先恐后让张老师签名留念。
接下是洛阳文学院院长、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王小朋院长给我们授课。
写文章或是小说,不光自己写自己看,还要让别人都看到,这就得有个发出投寄的过程。
我以前写了不少的诗歌散文诗,一摞子静静地放在家里,时不时翻出来看看,忆忆旧。
最使我不能忘记的是2001年我丈夫的奶奶去世,对我打击颇大。过 五•七 祭奠日当天晚上 ,我按耐不住悲痛心理,含泪写了一篇哀辞,用韵律的格式。二十多年过去,每年都会拿出来看看。泪水长流,悲伤依旧。
有时候出外旅游,跟团时间总是紧急,晚上住酒店还有点空闲时间,随身经常带有笔、本子,写写记记 ,各地的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回家再总结一篇旅游记实文。过后随便再翻出来,回忆那段时间的美好时光!
我从来没有想过往那个刊物发,公众号也没敢露过面。主要是自己写作水平不行,其次是投寄的路子不知从何走,近两年慢慢在学,在摸索。
迷茫中王小朋院长给指引了方向,王小朋院长说:“我当年读大学时写了一篇小说,厚厚一大摞手稿,寄给了一家杂志社,毫无回音。后来做了编辑才知道,自己当年的那篇小说没有自己的署名和联系方式,即使可能被编辑选中也联系不到我呀。所以大家在投稿的时候,要给编辑更多的作品信息,作者信息,……
王小朋院长还讲述了很多写小说的要点及方式方法,他说:“一篇小说,如果完全按照作者事先确定的构思写完,大概率不是一篇好作品。好的小说,在作者的写作过程中完全推倒作者最初的构思,写的很意外,大概率是一篇成功的小说,……”
他还讲:“写散文不要一大堆空洞的抒情,情感的聚焦一定要靠叙事去实现。”
王院长讲的真好,只差没有手把手教着写。他那朴实中肯的语言,独特而富有情趣的词句深深的感动了我,使我获得了很大的收获,拓宽了文学视野。
这几天我越想越激动,也感谢我自己勇敢的去参加了这次交流会,否则哪来的机会啊!?虽说老了,没有啥想法,但毕竟取到了真经。
感慨之余,写篇体会,道道心里话!
2024.11.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