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郑永年:告别中国知识的悲歌时代,重建中国的知识体系
方塘书社
2024-10-13 23:29:05

图片

文丨汤一凡(方塘智库科创中国研究中心见习研究员)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和技术交流日益紧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所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和科技领域的竞争,在知识体系构建上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郑永年在《中国的知识重建》一书中,深刻剖析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重建自主知识体系的迫切性。

在其看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虽然国门大开,与世界有了更多的交流,但真正能够解释中国的知识体系却并未构建起来。这导致了中国在很多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被削弱,甚至被误解。

如果没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体系,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难以得到提升。郑永年在书中强调,要实现中国文明的复兴,必须通过重新构建适合中国社会的知识体系,摆脱对西方理论的依赖。

在我们看来,中国在独立知识体系方面的构建或者说重建,直接涉及学术界的自我提升方向与路径问题。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学者在国际顶级期刊上的论文发表量逐年上升,2011 年至2021 年(截至2021 年10 月)中国科研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336.6 万篇,比2020 年统计时增加了11.5%,继续排在世界第2 位,论文共被引用4332.3 万次,增加了20.2%,也排在世界第2 位。

然而,就像郑永年在书中所指出的,尽管数量惊人,但这些研究大多缺乏原创性,更多是对已有西方理论的“搬运”和应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创新。

这种现象的背后,正是中国在知识体系上对西方框架的依赖的本质,尽管在数量上占据了一定优势,但在全球学术话语权的竞争中,知识原创性的缺失使中国学术界依然处于被动地位。

“我们不能只依赖发表论文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这些论文在学术创新和理论构建中的实际价值。”郑永年表示,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数量的提升,更需要质量的飞跃,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而非继续简单复制西方知识框架。

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呢?郑永年在书中提出了几个方向:

其一,必须回归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本土经验出发,探索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在其看来,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如何将这些文化精髓与现代化进程相结合,是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

其二,知识的生产者——也就是学术界、思想界,必须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中国学者不能再单纯依赖西方的理论体系来解释中国问题,而要更多地关注如何通过本土化的研究和创新,提出有助于全球知识进程的原创理论。

其三,教育体系的改革也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虽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培养人才方面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理工科领域。但在人文社科领域,学生往往仍然被要求使用西方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这限制了中国学者的思维创新能力。基于此,郑永年主张通过改革教育体系,推动更多具有自主创新精神、“专业主义”的学者和研究者的成长,培养能够建设中国知识体系的新一代知识分子。

守正创新,宁静致远。在郑永年看来,知识体系是一个国家文明与文化的灵魂,知识体系不仅仅是用来解释外部世界的工具,更是一个国家文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文化自信,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任何一个文明的核心就是拥有能够解释自己和说明自己的知识体系。”郑永年表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