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温暖小事#
伊川在召唤
文/常树荣
题记
在2024年11月25日~26日,应洛阳市伊川县邵雍文化院院长常安家老师的热诚邀请,三门峡市的杜春海、楚社坡、常树荣(笔者)三人同行,前往伊川参加邵雍文化的交流活动。从出发到归程,有情、有景、有故事。如茗茶般,清香四溢,如佳酿般,回味绵长。
一 矿山一瞥
2024年11月25日早上8点多,我们三人,加上刚好要去渑池上班的王绵民,由楚社坡开车,从三门峡市区出发,第一站直奔位于渑池县的仁村乡——王绵民的单位在那里。一则,楚社坡宁肯绕远儿,也执意要开车把绵民送到目的地;二则,也实现了我到矿山拜访、参观的心愿。
矿山风太大了,据说能达到8级。但是我的仪式感是:到哪儿都要照相留念。这个愿望还是在王绵民的帮助下实现了。虽然同行的杜老师、社坡也跟着受些风寒,但好在他们情愿。
面对着绵绵的矿山,我有似曾相识之感。我认为这不是陌生的矿山,而是亲切的矿山。何也?因为我是王绵民写矿山文章的最忠诚的读者。
以前在绵民文章中读过的碧波荡漾的仁村水库、高大的井架、如黛的远山、特殊的盆地等等此刻都在眼前了,盆地与远山相辉映,井架与远山相媲美。虽然因为在冬季没有听到百鸟争鸣,但是呼啸的风声有壮阔之感。
虽然没见到绵民笔下的“小辫儿”“老张”“班长”等矿山兄弟,但是他们的精神风貌,他们劳碌的身影,他们的感人事迹,都在这片热土上散发着光和热。
王绵民所在的单位是央企,是中铝中州矿业有限公司。员工们来自四面八方,其主要居住的在焦作和郑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状态,那就是成年地在矿山辛苦劳作,不能与家人们团聚。他们都是“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当万家灯火暖人心的时刻,咱们家家户户团团围坐,休息、喝茶、聊天的时候,他们却在这里坚守着岗位。他们不分年节、不分昼夜地忙碌着。因为只要当班儿,那就如同军人一样,两个字:坚守。“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但是为了神圣的工作,为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必须要担当,要付出。在这里,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是高于一切的,这就是矿山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中国甚至全世界的产业工人所具备的优良品德。
在这里停留一共也就是10分钟左右吧,但是我的眼里却满含热泪。我要以一个蒙古族同胞——草原姐之心来赞美敬爱的矿山人——男儿的阳刚,女儿的娟秀,在这里织成了时代的风流!
绵民的宿舍是两人同居一室。我见到绵民的床前桌上有电脑,层层叠叠半床书。下班之后的休息时间,都是他的读书与创作时间。在手机上,在电脑上,绵民为朋友们发表大量作品,同时他还大量地读书,还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在绵民的宿舍,我们还看到他用简易花盆种植的花卉,其中一盆虎耳兰和另一种紫叶草正在开花,可见绵民是如此地热爱生活。
王绵民的家是两代人都在矿山工作的一个模范家庭。他们家过年5口人经常是不能团聚的。全家5口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那对于他家来说是奢望。曾经听绵民讲过,那是2021年春节期间,他独自一个人带着小孙子过的大年。除夕晚上,孙子拱在爷爷怀里哭着说:“爷爷,为什么咱家人都不回来过年啊?”绵民虽然是笑着安慰着孙子,但是心里边却同样是满含对亲人们的深切思念。春节一大早,绵民就哄着小孙子,给他录制了一段给大家拜年的小视频,发给在工作岗位坚守的亲人和同事们。
像绵民家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把青春献给矿山且现在仍然在矿山辛勤工作的,还有很多朋友。我虽说不出来他们的名字,但是我来到他们工作的地方时,面对着矿山,我想把蒙古姐的祝福送给他们,想把呼伦贝尔的蓝天白云当作哈达敬献给他们!
车发洛阳了,我心里默默地说着——再见,矿山……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常树荣(蒙古名:其木格),笔名(网名):诗情乐天,女,蒙古族,退休高中语文教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三门峡市虢国文化研究会理事,三门峡市姓氏文化研究会首批特邀研究员,三门峡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培训教育处副处长。大量诗文发表于报刊网络平台。诗文作品数篇曾获全国征文大赛奖和地市、县各级奖项。近年出书16本。出版了个人诗文集《其木格行吟》。并著有《生命是首歌》等书,还汇编了《文史资料荟萃》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