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師洪丕謨教授,生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十月十四日(西曆11月13日),2005年5月22日(農曆四月十五日)見背,天妒英才,讓人堪歎!
2003年(歲次癸未)新秋,先生乘興創作了一柄《瓜蔬、行草》成扇,初為私藏,後割愛贈予弟子。時光飛逝,這就二十年過去了。
雖每持此扇輒起人琴之慟,但余仍時或持扇在手,聊以追憶。
扇子雙面素宣,書法面錄詩句"秋涵水色白無際,嵐抹山客翠有情"。署款:"癸未新秋,暑蒸稍歇。洪丕謨乘興揮於百尺老屋。"鈐印"丕謨"長方朱文,署款引首鈐"洪"朱文,左下角壓"百尺樓"白文。
箑上書法是先師"洪體"成熟期的精品,既灑脫又端凝,既華美又出塵。筆意渾勁,姿態橫生。2001年4月,先師在《歷代書法論文選》扉頁題記:
此80年代初期所購,至今已匆匆20年。在這20年中,人事變遷,世事滄桑,而我的書法,亦由不成熟而漸趨老成,所謂時間在折磨人的同時,也打磨造就了人。
是為記
2001年4月8日燈下 丕謨記
先師畫畫,幼承潔求公學,多著力宋元花鳥。1961年清秋,正式拜師潘君諾先生學畫。拙編《洪丕謨年譜》有記:
1961年(辛丑)秋天,先生正式拜潘君諾為師學習國畫。這是先生藝術生涯惟一的一次正式拜師學藝經歷。潘君諾與洪潔求同列趙叔孺門牆,兩人極友善。先生和其他學生一樣,每月從有限的工資裏省下4元或5元作學費,按時交到潘師母手中。
之後一二十年,先師中醫診治的名聲馳噪,使畫名未顯。再之後,先師厚積薄發,在書法創作、書畫理論、命相堪輿、中醫養生、儒釋道研究等領域建樹頗豐,被譽為"江南才子"而確立著名學者地位的。先師著述達120餘種,累計2000萬字,這就更無暇在中國畫創作上投入精力了,以致畫跡流布絕少。與先師同門的陳振濓先生,亦是以學者及著述等身確立于文學藝術界的。
先師此箑上瓜蔬共寫五種,先師在題句中記述了四種,曰:"南瓜老而愈粉,扁豆紫而愈補,米莧清而愈嫩,百合白而愈糯。"遺一種未錄,是扁豆百合間散在其間的三顆香菇。施筆南瓜、扁豆、百合作雙勾法,米莧、香菇作沒骨法。筆致多是取法"二趙",得趙之謙雄健沉勁,色彩濃豔;得趙叔孺的注重姿態和渾厚端雅。畫筆既純熟而又不失生趣。正是由於先師偶涉畫筆,體現在畫上的生拙之勢,更使畫面閃現出了樸茂清寂,雖然畫的是"下里巴人"的瓜蔬,但卻極現高邁出麈。
創作時間"癸未晚夏"早於書法面的"癸未新秋",落名"丕謨戲筆",鈐印"謨"圓形朱文,左下角壓"丕謨高興"白文。
二十年後,仍是秋天,當余又持此扇在手,仍覺"匆匆,有多少人琴慟"?睹物思人,又是內心感到無比的悲傷。
先師生平行誼,大陸互聯網散亂,多有不實,下面從穀歌中檢索歸納糾正如下:
洪丕謨(1940-2005),40歲之前亦名丕模,法名妙摩,室名別署話雨樓、悼鹡鸰館、無我相室、汲綆書屋、瓦雷庵、百尺樓、百尺老屋。祖籍浙江省慈溪洪塘(今寧波江北區)。近代著名金石書畫篆刻家趙叔孺再傳弟子。當代著名學者、佛學家、書畫家、書畫理論家。嘗從豐子愷、唐雲、朱屺瞻、錢君匋交遊,遞帖從潘君諾習畫,複從豐子愷、周煉霞學詩。生前為華東政法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兼職教授,香港中醫專業學院客座教授,第一屆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上海市大學書法教育協會會長,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飲食文化協會副會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會員、上海市寫作協會會員、上海市詩詞學會會員等。除精書畫,亦精通中醫、養生、命相、堪輿諸學科,著述甚豐。已有124種著作出版發行,累計達2000萬字。有學術界"奇人"之目,被譽為"江南才子"、"上海灘上一枝筆"。其書法被行家推許為自成一家的"洪體",實乃一代宗師。其繪畫幽寂生動,瀟灑出塵,得文人畫精髓,為藏家所珍。其人品藝品堪稱學界楷模,真乃趙樸初居士所稱"千載學林一奇葩"。
2024年10月26日於空厂夜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