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冬日创作季#
在苏轼众多流传千古的词作中,有一首仿若遗世独立的明珠,以其仅有的六句,散发着幽微而深邃的禅意光辉,如涓涓细流,润泽着后世无数人的心灵。这首词便是《如梦令·水垢何曾相受》。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词的开篇,苏轼便以水垢之间难以相融的日常现象切入,却又笔锋一转,指出若细细探究,二者实则皆空无所有。这恰似禅宗中对事物本质“空性”的洞察,世间万物,看似实实在在,实则在因缘和合之下暂存,若能以慧眼观之,便能穿透表象,触及那空明的本真。当他对揩背之人轻声叮嘱“轻手,轻手”时,并非是对身体洁净的执着,而是一种对内心纯净的宣告——“居士本来无垢”。这一句,犹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
在尘世的纷纷扰扰中,人们常常为功名利禄所累,为荣辱得失所困,心灵被无尽的烦恼尘埃所蒙蔽,而苏轼却以一种超脱的姿态,表明自己本自清净的心性,不受外界污染。
苏轼一生,历经风雨无数,仕途的起起落落,命运的颠沛流离,都未曾磨灭他心中的那片澄澈。他在黄州,于东坡之上耕种,与山水为伴,在生活的磨砺中体悟禅机;在岭南,即使身处偏远之地,仍能吟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豁达之句,以乐观之心对待困境,于平凡中见禅意。
这短短六句词,之所以能治愈后世无数人,在于它给予人们一种心灵的解脱之法。当我们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中迷失,在竞争的压力下焦虑,在人际关系的纠葛中痛苦时,苏轼的这首词宛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回归内心的宁静港湾。
它教会我们,不要被外界的功名利禄所左右,不要被世俗的评判标准所束缚,要明白自己的本心如同那原本无垢的明镜,虽会蒙尘,但只要拂去尘埃,便能焕发出本真的光彩。让我们在纷扰的世间,如苏轼一般,以一颗空灵的心去看待万物的生灭变迁,用一种淡然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荣辱得失,从而在这无常的世界里,寻得内心永恒的安宁与自在,获得治愈心灵创伤、超脱尘世烦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