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少一些明察秋毫,多一点抓大放小
基层干部参阅
2024-08-28 16:55:27
关注
#新星计划4期#
文/不系舟
现在的一些领导水平很高,要求很严,管的也很细,既要结果,也管过程,但往往多在表面形式上留意。
如报送的材料必须何种字体,每页多少行,每行多少字,行间距多少,上下左右页边距多少,附件如何,落款如何等等,差一分一毫都不行;至于内容方面,则专挑细枝末节的毛病,字词句稍有不慎即遭雷霆震怒;上下级、部门间沟通全靠文字,屁大点事必须文书往来,层层领导签批,各种程序是一个也不能少,里里外外,没有文书什么事也办不成。
文山会海,乐此不疲,形式主义登峰造极,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针对这种现象,主要想谈以下几点看法:
1.这不只是内卷,已经上升到程序空转和纯粹的内耗。
对党员干部来说,更是违反《纪律处分条例》的典型违纪行为,说它是低级红、高级黑,都是给面子了。按照领导要求的既定格式,某些方面下级确实有失误,领导确实很高明,但也仅此而已,这种纯形式的东西,除了“X上雕花”、“X里寻香”略显美观外,于实质工作开展并无任何益处。
2.这是高超的驭下手段,却不是有效的工作方法,其内在前提隐含着领导对下属完全的不信任,以及肆无忌惮的精神控制欲,高级PUA。
一项工作任务,不论你做得如何用心,总不能尽善尽美,领导也就总能挑出毛病来,不在此处,就在彼处。一旦领导指出的瑕疵确实存在,哪怕不影响整体效果,也就必然让你产生自己没有干好工作的心理暗示,进而自我否定,由衷钦佩领导的高明。
3.见微知著当然代表一种能力,但“明察秋毫”并不全是褒义,有时也会走向反面,或者说,“明察秋毫”的初衷很龌龊。
举两个古人的例子。
战国时期有
韩昭侯的“权术”。
据《韩非子》记载,韩昭侯使骑于县,使者报,昭侯问曰:“何见也?“对曰:“无所见也。”昭侯曰:“虽然,何见?”曰:“南门之外,有黄犊食苗道左者。”昭侯谓使者:“毋敢泄吾所问于汝。”乃下令曰:“当苗时,禁牛马入人田中,固有令矣,而吏不以为事,牛马甚多入人田中。亟举其数上之;不得,将重其罪。”于是三乡举而上之。昭侯曰:“未尽也。”复往审之,乃得南门之外黄犊。吏以昭侯为明察,皆悚惧其所而不敢为非。
牛犊食苗原本不是什么大事,但韩昭侯为了显示自己的“明察”,专门下达了一条法令:统计祸害禾苗的牛马数据。还命令使者不要泄露其曾询问的情况,等到南门未报告时才故意说出来,让官吏感到君主无所不知。
战国七雄,韩国最是弱小,恐怕不只是土地小、人口少所致,一国之君使用如此伎俩驾驭臣工,只能说格局太小。韩昭侯的权术,此后历代都有模仿者,朱元璋尤甚。哪个大臣在家宴请了谁,席间说了什么话,他都一清二楚,大臣惶恐,而君主也收获了高压之下的短暂忠诚。
小横香室主人《清代野史大观》有一条
“曹振镛之误清”
:初宣宗倦于大政,苦于章奏不能遍阅,振镛在枢府,乃献策曰:“今天下承平,臣工好作危言,指陈阙失,以邀时誉。若遽罪之,则蒙拒谏之名。此后中外奏章,皇上无庸遍阅。但择其最小节目之错误者谴责之,则臣下震于圣明,以为察及秋毫,必无敢肆者。宣宗从之。其嗣后章奏中有极小错误,必严斥罚俸降革,中外震悚。皆矜矜小节,无敢稍纵,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及洪杨难作互相隐讳,莫敢上闻。
曹振镛先是建议道光帝对于臣工奏章,“择其最小节目之错误者谴责之”“有极小错误必严斥罚俸降革”,这就是抓小放大。试想,皇上连错别字病句都给指出了,谁还再敢怠慢?曹振镛还在馆阁体上大做文章,“挑剔破体帖字,不问文之工拙,但作字齐整无破体者,即置上第,若犯一帖字,即失翰林。”也就是只看格式是否规范,不问内容深浅。
结果呢,这位一辈子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军机大臣死后竟被追谥“文正”。而他对清朝的危害,时人早有定论:“曹振镛则拘牵文义,挑剔细故,钳制天下人心,不得发舒,造成一不痛不痒之天下。”有清一代,君臣都显得很勤政,但这种勤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了吗?
4.细节决定成败与成大事不拘小节,各有道理,不宜拘泥一端。
那些过度关注细节的,鲜有不在大关节上栽跟头的。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毛主席他老人家常说:“老粗出人物。”事必躬亲的诸葛亮不是个好领导。就像一直存在的外行领导内行,也有一定道理。实践证明,一个机关,如果一把手主要领导是科班专业出身,往往自以为比谁都强,在他眼里,别人都是毛病,干什么都不能让他满意,这样的单位早晚要出问题。
一把手、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一般同志,这是一个责任体系,高效运转的单位是所有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可以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而不是妄图以一人之力干完别人应该干的工作,这只能造成多数人的“躺平”、推卸责任,或者甩手掌柜。
5.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出思路,要空出时间来读点书,要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不能陷入事务主义。
毛主席给庐山会议列了需要重点讨论的十八个问题,包括形势与任务,体制问题等,但第一条是读书。毛主席开门见山写道:“有鉴于去年许多领导同志,县、社干部,对于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还不大了解,不懂得经济发展规律,有鉴于现在工作中还有事务主义,所以应当好好读书。”“我们提倡读书,使这些同志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年整月陷入事务主义,搞得很忙乱,要使他们有时间想象问题。”
同时领导干部也要思考,怎样才能把一般干部从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形式主义的弊病在于,工作要求是严格,但都严格在文件材料上,各种程序是规范,但都规范在领导面前。真实工作状况是什么?领导背后什么样?无非是浪费了数不尽的纸张,打印机成天高速运转,墨粉不停置换。为了领导面前出彩,底下恐怕什么规矩也都不讲了。
这种工作既没有效率,也没有质量,为的只是博取领导一个“同意”。下级看到“同意”欢天喜地,如有肯定批示,犹见圣旨一般,如是退回修改,则如丧考妣,一天没有好心情,惶惶不可终日,犹如丧家之犬。如此心态下,有多少心思和精力放在工作上。
6.信息茧房与“不痛不痒之天下”。
王小波有篇文章谈到“花剌子模的信使问题”: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种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花剌子模的君王有一种近似天真的品性,以为奖励带来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励好消息的到来,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就能根绝坏消息。
时至今日,我们还有多少官员沉浸在花剌子模君王的“信息茧房”里不能自拔?他们所谓的“明察秋毫”,也不过是在被过滤后呈送来的消息上做文章,对于外界实际发生的现实知道多少呢?这样的决策怎能不脱离实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又如何能根绝?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推荐
【圈圈说话:努力多一点,遗憾才会少一点】
圈圈说话
·
2天前
以人为本,多一点关注
贾颜涛老师讲积分
·
2周前
日子简单,希望快乐多一点
吴天敏(河南渑池)
·
1周前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