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这些事#
#创作挑战赛第六期#
唐朝在发展史上无疑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个朝代兴衰和当时的执政者与那个时代对国民政策有一定关系。唐朝灭亡如同一幅血色的场景,铺陈出一幕幕令人揪心的惨烈画面。皇帝惨死、九名皇子被勒死、大臣的尸体被投入黄河,这些场面之惨烈,令人不寒而栗。
要想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过程,我们会发现其中有更多的谜团和惊心动魄的故事。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大唐虽是一片祥和,但这世间的风云变幻却难以捉摸,恰逢此时,李世民手下能人李淳风据说刚刚和袁天罡成功推演《推背图》一神书。第二天,应李世民之召,李淳风气定神闲地行礼之后,便安静地等待李世民的询问,就像是聊家常一般两人交谈甚欢,约莫半刻之后,李世民也挑明了来意。“听闻爱卿推演天命,后知几千年,不知我大唐何时灭亡啊?”就像是朋友闲聊一样,李世民开玩笑似的提出了疑问,但李淳风内心一颤:你大爷,这是一道送命题啊!“等到猪会上树之时!”见李淳风一笑,李世民也内心一悦。这猪如何上树呢?但不知这猪自是代指一个朱姓之人,那时皇帝被杀,皇子全被勒死,大臣被投尸黄河。
大唐的衰败是有内外因素引起的:
一、安史之乱:是唐朝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武则天掌权期间,唐朝曾出现过短暂的第二次鼎盛。随后登基的唐玄宗深受酒色所困,整日沉迷于后宫佳丽之中,与杨贵妃笙歌对酌,甚至为她专门打造地宫;与此同时,他也完全放弃了朝政事务,任由奸佞之臣当道,导致乱了朝纲。
因为唐朝到了后期苛捐杂税使得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矛盾也日益激化。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当时身为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正是以“讨伐奸臣”的口号义兵起事。
起初,沉迷花天酒地、与世隔绝的唐玄宗并未将安禄山的叛乱放在心上。直到农民军杀到眼前,他才意识到大势已去,想要与各路大臣商议对策,但为时已晚。
不久,安禄山的大军就攻占长安,史称“长安之变”。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只能狼狈出逃,流亡至四川一带。这其间,李亨被立为新帝,即唐肃宗。
安禄山则在次年在洛阳称帝,建立大燕政权,一度割据近一半的唐朝疆土。而这时的唐朝江山几近崩溃,直到几年后,肃宗启用名将郭子仪,经过一番血战,终于收复故土。
尽管最终平定了叛乱,但这场叛乱无疑成为唐朝元气大伤,从而这是唐朝走向衰落的重要转折点。朝政更加腐败黑暗,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发生,国势日渐衰微。这就为后来的五代十国乱世埋下了伏笔。
二、黄巢起义:五代乱世的序曲
中期的唐朝,虽然还有过少许发展,但接连登基的皇帝多是昏君无道,朝政腐败,权贵争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880年,这种局势催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以黄巢为首的起义军在这一年进攻唐朝的统治。据史料记载黄巢本是一介落第书生,多次科举落第后愤而举事。他联合另一农民起义军领袖王仙芝,一路高歌猛进,所过之处如入无人之境。
起初两人同心协力,一度攻入东都洛阳。但后因利益分配不均,两人关系决裂。黄巢见机不可失,立即铲除了王仙芝的势力。他自立为帝,建立大齐政权,继续北上进攻长安和唐朝腐朽统治的中心。
由于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起义军一路向北,深得民心,所向披靡。终于,他们攻陷长安,建立大齐政权,似乎就要一统天下了。唐朝的统治也随时面临崩溃的危机。然而,好景不长。黄巢并非真心为民,他沉湎酒色,失去了远大的理想,他也没有治国的才能和远见与策略,不能巩固民心。很快,朱温等唐将看准时机,发动反攻,将黄巢逐出长安。黄巢的起义以失败告终。
但这场起义的爆发和进程,却动摇了唐朝早已名存实亡的统治政权,为后世篡位夺权埋下伏笔;它也加速了唐朝灭亡的进程,拉开了日后五代十国混战的序幕。这就是它在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意义。
三、朱温称帝:压倒大唐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朱温,堪称大唐末年最精明强大的军阀之一。他不仅率领唐军击败了黄巢,还凭借出色战功被封为镇国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兼中书令,实际掌控朝政大权。原本他若心存忠诚,本可扶持唐室渡过难关;但他终究还是野心难填,选择了叛逆之路。
公元904年,朱温发动政变,直接杀害在位帝唐昭宗,为防皇室义子报仇雪恨,他还连昭宗的9个儿子也一并勒令自杀。此举残忍无情,遭到文武百官的普遍谴责。一时间,要求讨伐朱温的义军蜂拥而起。
面对这些义军,朱温也毫不留情:他先是假意诱骗这些大臣前来商议对策,然后当场全部杀害,紧接着他又将这些臣子的尸首全数丢入黄河,极尽残忍之能事。文武朝臣,无一幸免。
自此,大唐皇朝仅仅在名义上苟延残喘了3年。907年,最后一个傀儡皇帝哀宗被迫禅位于朱温。至此兴盛了300多年的唐王朝宣告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朱温建立的后梁政权。
如果说,唐玄宗的骄奢淫逸是压倒大唐帝国的第一根救命稻草,那么朱温残忍无情的篡位叛乱,则无疑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正因这样,我们不难看出,大唐灭亡的最终元凶,便是这个师出有名的奸雄朱温无疑了。
四、唐朝灭亡的历史意义与我们的反思
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落的转折点;黄巢之乱动摇了统治,为后世篡位埋下伏笔;朱温的叛乱和称帝,则直接终结了这个曾经如日中天的王朝。这就是唐朝从鼎盛走向灭亡的过程,以及推动这一过程的几个关键事件。
它的灭亡是悲惨而仓促的。正如历史定律“盛极必衰”,繁荣后的衰败也似乎在预期之中。然而回顾这一切,我们不禁要唏嘘和反思
这唐朝的最终结局,是否本可以通过避免?它终究还是在繁华与毁灭间徘徊,最后选择了后者。这一切,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同时,唐朝灭亡也给后人深刻启迪:它表明盛世繁华也许易得,但要维系住这些荣光却极为不易。稍一懈怠便可能难逃灭亡命运。所以说,兴衰成败,关键还在乎人心。当人心尚存,江山犹在;人心一散,虽金城汤池其如故?
唐朝之所以走向灭亡,关键在乎统治者的懈怠与奢靡,以及民心的渐渐丧失。这一历史教训,对于所有朝代与国家都具有警醒意义。唯有时刻牢记“唯民是亲,唯亲是心”,不忘历史,不忘人心,国家与民族才能永远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历史一直在变,但规律从来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