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就是力量》是怎么唱响的
太行山麓,滹沱北岸,坐落在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镇大山深处的北庄村曾是著名的抗日模范村。革命战争年代,这里驻留过中央宣传部、中央机要处等机关。1943年6月《团结就是力量》歌曲唱响于北庄村,是抗战烽火中的红色号角,至今仍然鼓舞和激励着人们的团结奋斗精神。
参与抗日斗争
1943年春天,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文艺工作者牧虹和卢肃来到平山县北庄村做宣传工作。这里属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由于敌人对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加上连年严重干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最艰难的岁月,许多战士因为缺乏营养患了夜盲症,根据地群众也非常困难,早已没有粮食,全靠上山挖野菜捋树叶过日子,当时根据地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时期”。牧虹和卢肃等文艺工作者在如何深入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如何与工、农、兵相结合创作文艺作品方面进行着艰难的探索。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牧虹和卢肃等文艺工作者点亮了一盏指明灯。西北战地服务团文艺工作者们深入到基层,肩负起生产、宣传以及动员群众参加抗战的责任。他们先后参加了中心游击组、掩护群众反“扫荡”、抢收抢种,还和武装工作队一起到敌人的据点进行“政治攻势”,他们在战斗和生活中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团结起来的磅礴力量。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为了进一步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建立最广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各抗日根据地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复查运动。在群众大会上贫农、佃户纷纷揭露反动地主的阴谋破坏活动,打击了反动地主的嚣张气焰,体现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重要作用。
突出群众团结
为了贯彻落实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配合这次减租减息复查运动,牧虹和卢肃决定利用文艺作品宣传揭露日军暴行,进一步动员晋察冀全民参战抗战,于是在老乡屋后的山坡上,编写了一部有关加强抗日力量团结的歌剧,名字就叫《团结就是力量》。由于广大人民群众团结斗争爆发出的巨大能量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和创作的灵感,所以这部歌剧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创作完成。牧虹是编剧、导演,又兼演员,卢肃是作曲兼指挥,西北战地服务团的仲伟、管林、刘沛、朱星南等是主要演员。这部歌剧的主题提出了要解决贫下中农的切身利益问题,突出了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就是钢铁般的力量,强调建立抗日大团结的广泛联盟,展现了对建设新中国的美好憧憬。
排练过程中,大家感到剧情缺少一个让人意犹未尽、念念不忘、精彩绝伦的结尾,于是由牧虹作词、卢肃谱曲,为该剧增加一首幕终曲,《团结就是力量》这首经典歌曲就此诞生了。这首歌曲的歌词朗朗上口,号召力鲜明,深入人心,曲调铿锵有力、节奏振奋人心,具有浓烈的中华民族音乐风格,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八路军和老百姓团结一致,奋勇抵抗日寇侵略的英雄气概。
1945年10月8日,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在《晋察冀日报》刊出,在全国各地、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很快传遍各抗日根据地,成为鼓舞军民团结、一致抗战的精神动力。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是抗战时期流传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一首民谣,它是平山县人民群众在国家危难之际,团结起来共同抗日的真实写照。
图文: 邵文英 编辑:文俊、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