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重磅新作!冯骥才《非遗学原理》亮相天津大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09-16 13:46:41

《非遗学原理》 冯骥才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9月

9月14日下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下称“冯研院”)举办的2024级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硕士生入学仪式上,13名新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入学礼物——冯骥才先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非遗学原理》。这部非遗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奠定了非遗学的理论基石。三年来,冯研院在非遗学理论建构、教研方法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非遗学新学科正在健美地起步。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冯骥才先生倾注二十多年心血,在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天津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交叉学科。天大和冯研院急国家之所急,承担起为非遗的科学保护培养研究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重任。自2021年全国首个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授权点落户天大、2022年首届学生入学以来,每届新生不断增多,报考人数大幅增长,生源质量不断优化。越来越多有志于非遗事业的年轻学子,关注天津大学的非遗学科,朝气蓬勃地走进冯研院。

入学仪式上,冯研院教研部主任郭平和非遗中心主任耿涵代表院长冯骥才先生,向新生赠送了一份特殊的入学礼物——冯骥才先生关于非遗学元理论探索的第一本书《非遗学原理》。

《非遗学原理》,收录了冯先生为非遗学“立论”“立言”的理论文章,系统地梳理非遗学科的缘起、使命、立场、特征、核心内容与内在逻辑,竖立起非遗学的框架,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层面勾勒出非遗学独特的学科样貌,并为这一新学科的研究、实践方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原则。这是冯先生二十多年非遗保护思考与实践的结晶,堪称非遗学科建设的开山之作、非遗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入学仪式合影

过去三年,冯研院的非遗学科建设致力于非遗学理论建构、教研方法建设、学科交叉融合等多方面的工作。冯骥才先生的著作《非遗学原理》正是理论研究、特别是对非遗学元理论探索的重磅成果。此外,冯研院还召开了以非遗学学科建设发展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论坛,建立了我国首个专业的非遗学网,系统编写非遗学教材,连续承担住建部、文旅部委托课题。

在课程体系和教研方法的建设上,冯研院把主课堂设在重要的非遗所在地,建立一系列田野教研基地,发挥“为非遗立档”和“传承人口述史”的强项,形成了“以文化田野为实验室”的一种深具天大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非遗学教研模式,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非遗调查与研究项目,在调查中认知非遗,在研究中深入非遗。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冯研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的“习近平谈文化遗产”,已成为非遗学必要的、核心的、引领性的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经过全体教研人员的努力,非遗学新学科已健美地起步,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冯骥才先生致辞,寄语新生

冯骥才先生通过视频欢迎2024级非遗学硕士生入学。他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期间为将来走入社会做好知识、能力、志向三方面的准备,“知识是你们的资本;能力不可或缺;志向是通向远方的。社会的成功都是给予有志向的人的。”冯先生对新生们说:“你们肯定没有把非遗学仅仅当做一门知识或学问,而是自己热爱的一项社会事业和文化事业。个人的前途总是和事业紧紧连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非遗前程无量,你们的前程也一定广阔而光明。”

对于新作《非遗学原理》,冯先生这样说——

“今天,人文社出版了我的《非遗学原理》。这是我关于非遗学元理论探索的第一本书。这不是非遗知识的梳理,而是对非遗学元理论的探索。人文社看中我这部书稿的缘由,我想一方面是出版家的视野与敏锐,一方面是对我的支持。我在四十多年前出版的第一部长篇、中篇、短篇,都是在人文社。今天他们仍在支持我,而且是跨领域的支持,特别是他们特意赶在今天非遗学新学期启动的时刻,把这部书送到新生手中,意义不同寻常,令我非常感动。”

推荐阅读

《非遗学原理》 冯骥才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年9月

内容简介

《非遗学原理》是一部奠定非遗学理论基石的作品。非遗学是一个新学科,一个独立的学科。冯骥才是中国非遗保护事业的开创者,更是倡导者和实践者。《非遗学原理》是他几十年非遗保护实践与思考的凝练。本书内容由多篇非遗学重磅理论文章构成,系统地梳理非遗学科的缘起、立场,学科的使命与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础理论,阐述非遗学的独立性、学术本质,从元理论角度勾勒出非遗学独特而重要的学科样貌。本书为非遗学这一新学科的开山之作,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的非遗事业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宁波。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代表作有《神鞭》《三寸金莲》《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艺术家们》等。作品二百余种,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多次在海内外获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冯骥才投身于城市历史遗产和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主持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大力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近年来,他倡导并致力于“非遗学”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全新的“非遗学”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

冯骥才:房子的故事

冯骥才:春天最初是闻到的

冯骥才:天津人的幽默,是哪里来的?

稿件初审:张    瑶

稿件复审:张    一

稿件终审:王秋玲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