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越热闹越孤独 | 焦点网谈
今豫网言
2024-11-29 08:00:00
图片
早上,我们睁开眼的第一件事是点亮手机;白天,我们通过手机在同事群、朋友群、家庭群、业务群中来回穿梭,各种社交游刃有余;晚上,一边追剧一边在手机上刷着海量消息,社会资讯、娱乐八卦,仿佛“一机在手”,就“天下我有”了。
然而,你有没有觉得,我们越爱玩手机,却越孤独?有人调侃“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却在各自玩手机”。刷手机何以成了线下社交的一大障碍?手机加剧的孤独感有哪些表现?

图片图源:视觉中国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56.6%的受访者有来电恐惧或迟疑,且年龄越小这种情况越凸显,值得一提的是,68%的受访者感到自己线下社交能力有所退化。
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德鲁因在《数字化孤独:社交媒体时代的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出了“科技干扰”的概念,书中给出了一个数据:普通人每天接触手机2617次,重度手机用户每天接触手机5427次。如今,便利的交通缩短了人与人的物理距离,手机却拉远了人与人的心理距离。频繁刷手机产生的孤独感,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
网上侃侃而谈,线下沉默是金。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觉得跟周围人没什么话说,即使有交流需求也都转到手机上进行,线上交流成了社交舒适区。我们可以同时和多人聊天,可以在不同的群聊里聊得不亦乐乎,但面对朋友、同学的聚餐邀请相当为难,即使在现实中相聚,手机也是掩饰“没话聊”“不知道聊什么”的绝佳工具。
能文字沟通,绝不语音交流。“有什么不能打字说的?能打字就不要发语音,能发语音就不要打电话。”有不少人在线上热衷于文字交流,拒绝语音通话、语音留言的功能。对这些人来说,文字是社交舒适区,既没有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又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有改变措辞的机会,不用担心失去话语权。有网友坦言,“我收到语音消息都是把语音转换成文字,把社交强行拉进自己的舒适区。”
面对信息过载,焦虑感日益升级。这是一个能够便利获取信息的时代,同样,我们每个人都在信息上耗费了太多的时间,身边的风景看不见,网上的信息看不完。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自己错失信息,看到红点就想强制消除,会花大量时间在网上浏览信息,手机电量一旦预警就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久而久之,产生一种紧张和不安,重度依赖手机,自然无暇顾及眼前人,从而造成了注意力的分流。
这个世界越热闹,我却越孤独。时间长了,手机好像成了我们身上的“新器官”。不管是平日间好友聚会,还是新年里亲朋满堂,与面前的人交流愈发词穷,摸到口袋中的手机便安心许多。线上社交越发达,线下交流的孤独感就越强,有网友总结,“我们时常感到孤独,却又害怕被现实中的亲密关系束缚。”

图片图源:视觉中国

这两年,不少青年提倡“数字极简”的观念,试图通过“扔掉智能手机”来反思自己和数字技术、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以及重新审视手机对生活的意义,再次探索和发现那些对人们而言很珍贵的事物。
在这种思潮的带领下,一些年轻人开始重拾“老年机”,除了必要的短信和电话以外,拒绝手机的一切其他附属功能。从效果来看,这种行动并未真正形成风潮。
正如有网友所言,“我选择不用智能手机,并不怀疑或质疑科技,只是想尝试从算法,还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流中,找回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找回身边人。”
重新回归的李子柒引发全网热议,主要原因是视频呈现的氛围感是让很多城市人追求而不可及的,耕种土地、采摘蔬果、展示非遗技巧,如同一幅田园画卷徐徐展开。观众跟随李子柒的镜头感受四季更迭,共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慢节奏能让人们暂时获取内心的平静,从而领略到陶渊明笔下的“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意境。
但若要充分感受李子柒,智能手机又是必需品,甚至连看到这篇文章也是拜“刷手机”的行为所赐,用不用手机似乎成了一个无法闭合的悖论。

图片图源:视觉中国

通过“手机孤独感”的表面看本质,或许令我们焦虑的不是“手机”本身,而是如何追求更为本质的生活和社交状态。
网上有“搭子”,现实中也有挚友。线上社交和线下社交并非非此即彼,也不是零和博弈,它们各具优势和局限性,互相补充,从而共同构成现代人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我们既可以利用线上交流扩大自己的生活边际,见识世界的丰富性,领略更多人的生活,也可以在现实中和身边人把酒言欢,充分享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惬意。
线上是e人,线下也可以“e”“i”切换。一些人对线上交往的规则门儿清,现实的社交能力却有所退化。排斥接电话,在路上遇到熟人会悄悄避开,宁愿再等一趟电梯都不想跟同事乘坐同一趟,“能光明正大杀进对面野区,却没胆量走进好友小区”,总之担心自己的言行有纰漏,形象有瑕疵,存在会添乱,随时随地要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诚然,人际交往中可能有很多不完美之处,但恰恰是这些不完美才构成了人际交往的真实性和复杂性。与其刻意躲避,不如积极应对,虚拟和现实的社交体验都尽情享受。
只要以心相交,总能得到温暖回响。从古老的书信往来,到如今便捷的即时通信,从面对面的聚会畅谈,再到跨空间的视频互动,无论社交方式如何变化,追求人际交往和情感联系的社交理念并未改变。我们不必遵循既定的社交模板,只要我们真诚相待、相互尊重、志趣相投,相信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社交的本质都是让双方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朋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永远值得追求。

图片


​总策划:翁铁军
监审:李涛
统筹:朱琨 赵强
主编:王俊伟
审核:王振伟 冯祖选
执笔:王峰
责任编辑:杨琨
近期热文推荐

来源: 今豫网言微信公众号
编辑: 杨琨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