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大译编参:危机特征分析:抗击新冠疫情与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异同
大外交青年智库(GDYT)
2024-10-14 21:29:59

作者:哈米什·范德文(Hamish van der Ven),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环境学院和政治科学院的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和市场在应对跨国环境问题中扮演的角色。孙一先,巴斯大学社会与政策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包括跨国治理、环境政策和可持续发展,其中重点关注中国在全球可持续治理进程中角色的转变。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近年来发生的一场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为抗击肺炎,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行动,包括控制国内外人员往来、限制经济活动、颁布大规模社会救济法案等。一个问题由此产生:为什么各国能广泛采取措施抗击新冠肺炎,却不能同样广泛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通过比较各国针对新冠病毒和气候变化采取的不同措施,本文将尝试分析,促使政府迅速采取重大应对措施的危机有什么样的危机特征(crisis characteristics)。本文建立了一个概念框架,通过分析新冠病毒和气候变化可观测的变量,提出了八个危机特征。这个框架关注了一些不常见的变量,比如对灾难影响范围的认知差异、政策措施的通俗性,以及学者在两场危机中的处境等。本文试图通过这种比较,找到影响政府推进迅速、广泛的气候行动的因素。

要词:新冠病毒;气候变化;危机特征

文源:Hamish van der Ven, Yixian Sun, “Varieties of Crises: Comparing the Politics of COVID-19 and Climate Change”, 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Vol. 21, No.1, February 2021, pp. 13-22.

收录:《大译编参》2021年第21期,总第21期,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组创办。

编译:闫艺林,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审校:梅思源,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湖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九阳,大外交智库外文编译评论员助理研究员,现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再审:朱翊民,大外交智库特约研究员,现就读于青岛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编译精选


早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之初,就有学者和活动家提出疑问:与气候行动相比,抗击新冠疫情的行动在速度和规模上有什么异同之处?从整体看来,这两种危机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新冠病毒的传播导致国境关闭、工作场所关门、体育赛事被迫取消、各国民众不得不居家隔离。对于大部分国家政府来说,在气候行动中采取这样的措施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各国能广泛采取措施抗击新冠肺炎,却不能同样广泛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毕竟,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气候变化称作“直接存在的威胁”,而新冠肺炎的全球平均病死率只有5%左右(该数据截止至2020年6月23日)。同样是危机,为什么政府只愿意解决其中之一?


本文认为,新冠肺炎和气候变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危机,两者各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导致政府应对危机的方式有所差异。这种观点或许是不言自明的,毕竟两个危机在时间进展上就有巨大差异,自然要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但本文认为,不同的应对方式还有可能源于两者其他未被注意到的差异,找出这些差异将有助于判断政府应对未来危机的方式以及对气候变化看法的转变,从而更加迅速、广泛地开展气候行动。本文最重要的贡献是建立了一个包含八个危机特征(crisis characteristics)的概念框架,并解释了随着特征值不断上升,政府应对危机的规模和速度会受到什么影响。本文认为,八个危机特征的特征值越高,政府就越可能采取迅速且广泛的应对措施。


一、危机的特征


危机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影响,但影响的方式并不一样,比如大流行病、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等,各有其害。但是,危机在不同的层面上有不同的特点,即本文所说的危机特征。评估危机特征时,要考虑危机中的个体面临怎样的具体背景。比如,如果一个孟加拉国的贫农和一个加拿大富商同时遭遇一场飓风,他们面临的危机特征是不一样的。飓风可能会给孟加拉国的贫农造成直接生命威胁,但对富商来说可能只是长期投资的损失。下文从发达工业国家的决策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新冠病毒和气候变化的八大危机特征。


(一)迫切性(immediacy)


迫切性指人们对危机产生、蔓延速度的认知。新冠病毒出现的时间是在2019年末,但在短短几个月里,病毒就开始肆虐全球,使数百万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流行病的爆发促使许多国家迅速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应对措施。相反,决策者早在几十年前就知道气候变化的危害,但各国的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却进展缓慢。对危机迫切性认识的重要性在于,公众能够意识到采取措施的必要性,这样决策者迅速采取行动时,公众还没来得及进行抗议。在类似新冠病毒这样的紧急危机中,虽然公众也对社区隔离政策表示不满,但却无法阻止政策的实施,因为措施早在抗议前就已经到位。较高的迫切性能让更多公众了解危机的存在,政府颁布紧急命令时受到阻力会更小。而在类似气候变化这样的缓慢危机中,一些积怨已久的反对者有几十年的时间壮大反对力量,表达他们的不满。


(二)持续性(transience)


持续性描述的是人们对一场危机及应对措施持续存在时长的判断。持续性会影响公众对政府决策的支持力度,进而影响决策者是否会选择扰乱社会正常生活的措施,或让民众承担更大代价。大部分民众只有认识到“非常时期”不是长期存在时,才会愿意接受重大生活调整。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虽然政府迅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但只要控制了疫情,措施即可放缓,这才降低了措施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至少人们(错误地)认为生活很快能恢复正常。相反,气候变化的影响是跨代际的,而且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永久地改变现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一些民众恐惧未知,认为自己的付出难以得到即刻的回报,因此当政府采取迅速、重大的措施时势必会遭到这些民众的反感。


(三)可见性(visibility)


可见性指危机可被肉眼观测、进而使人产生情绪反应的程度。在过往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曾使用触目惊心的图片来争取民众对人道主义危机的支持。新冠肺炎的可见性很高,因为民众若不戴口罩、不测体温就无法进入商店买东西。体育馆到处是病床的图片被媒体曝光;每天,政府高级官员都会报告疫情发展的最新情况。相反,即便气候变化相关的宣传和会议展示了越来越多真实的图片,气候变化的可见性仍然较低。无论是被淹死的北极熊还是冰川融化的情景,大部分气候变化的图像都让人觉得这种影响是遥远的,难以反映危机有多紧迫。


(四)临近性(proximity)


临近性指危机在表面上与危机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对于许多人来说,新冠病毒是一个近在咫尺的危机,因为几乎没有哪个国家逃过了新冠病毒的魔爪。但是,气候变化面临着“空间乐观”(spatial optimism)的问题。发达国家的许多富人认为,气候变化的影响首先不会发生在发达国家。民意研究也指出了这种心理距离的重要性,因为相较而言,亲身经历过气候变化影响的人会更加关注气候变化的事宜,也更加愿意遵守气候变化的政策。


(五)负责性(accountability)


负责性指在危机中,民众对是否要为自身健康和安全负责的判断。比如,参加拥挤的室内聚会就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是直接、明显的。但是频繁乘坐航班、大量消费肉类同受气候变化影响之间的联系就比较模糊。人们通常难以看到自身行为与气候变化后果之间有着清晰的联系,即便他们掌握了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也难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人们之所以在新冠疫情中展现更高的责任感,是因为疫情会直接影响个人生活和医疗系统。而许多人认为在气候变化中,生态系统的改变不会对人类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六)普遍性(universality)


普遍性指危机蔓延的广泛程度。在新冠病毒爆发之初,人们认为所有人都有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包括位高权重的人。如今看来,非白人和穷人死于新冠病毒的比例远高于白人和富人,原因主要在于前者在获取医疗卫生服务时面临结构性壁垒。然而,直到政府开始实施抗疫措施后,人们才发现这个问题。对于气候变化而言,虽然人们认识到气候变化会造成深远的影响,但这些后果不具有普遍性。而且,政府的气候变化行动滞后于人们对气候变化后果的认知。比如,气候变化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以及小岛屿国家的影响远远超过对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影响。即便在发达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也集中体现在非白人和低收入者身上,因为这些人缺乏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本。


(七)专业性(expertise)


专业性指公众对与危机有关学术领域的信任程度。在大流行病和环境灾难中,人们关注的学术领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决策者看来,不是所有的学术领域都有相同的地位。抗击新冠病毒需要用到医生和流行病学家的专业知识,而这几乎是所有领域中最具权威性的,因为人们认为医学研究方法有极高的准确性。然而,气候专家的研究是跨学科的,这就导致决策者对他们有一定程度的不信任,因此使得学术界的威信无法转化为实际的决策权。此外,攻击气候变化学者的政治成本也远比攻击医生的政治成本更低,这进一步加剧了气候行动施政难的问题。


(八)通俗性(legibility)


通俗性指应对危机的措施是否简单、直接,措施与其结果是否有简单的因果关系。在抗疫行动中,彻底解决新冠疫情的方法很简单:使用疫苗,或者找到治愈新冠的方法。要避免感染,民众可以减少大规模聚会、常洗手、戴口罩。这些措施都能通过清晰的因果关系直接指向人们期望看到的结果,即阻止病毒传播。但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在各个层面上的通俗性要更低。同时,气候变化的措施通常有更复杂的因果关系。有时,一个方面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带来的。即便存在不同政策措施,比如碳定价(carbon pricing)和自主减排,这些政策的效果通常也是难以追踪和记录的。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新冠肺炎和气候变化是两种不同的危机,但二者在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气温上升、森林砍伐使得越来越多的病毒传染媒介得以产生,这有可能会引发下一场全球大流行病。可以说,应对气候变化可能会成为预防大流行病再次爆发的关键。


那么,新冠疫情又能给全球气候行动带来什么启发?首先,应当进一步突出气候变化的迫切性、可见性、临近性和普遍性。民众需要意识到,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生存的重大威胁,这样气候行动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强化这些危机特征的具体策略包括:在气候变化会议中使用更加震撼的影像资料;实行覆盖面更广的政策,比如美国的“绿色新政”(Green New Deal);动员年轻人,尤其是更有可能直接遭受气候变化冲击的年轻人。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气候行动就已经有朝着上述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德国的“星期五为未来”(Fridays for Future)运动。然而,随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数量增加,气候变化的危机特征值也会继续上升,因而在后疫情时代中务必继续保持这种气候行动的趋势。


第二,决策者应当制定更加具体的气候行动措施 。比如,比起《巴黎协定》中“国家自主贡献”这种抽象的承诺,明确承诺在某一个具体时间前淘汰使用煤炭燃料就更加具体。另一个方法是要强调政策措施是短时、暂时的。例如,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建设公共交通带来的“痛苦”是短暂的,但带来的利益能持续数年。决策者应当尽可能采用具有连锁反应的措施,保证措施得以持续推行,让更多民众支持由此发生的社会转变。此外,决策者也应当设法让气候专家免受政治干预,至少要让科学家自由地向社会公布自己的研究,不必受到政治审查。


最后,虽然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国家层面的策略,但是必须注意到,气候变化是一个多层次问题。仅靠政府的努力无法解决气候变化,因为在国家内部还有强大的化石燃料支持者对政府进行游说,《巴黎协定》的承诺也十分无力。因此,学者、决策者和公众应当通过基层活动、区域行动和跨国合作,支持政府政策以外的其他气候行动。




译者评述


红色的雪又出现了。近日,在南极科考站传回的图片里,南极的雪竟然变成了红色和绿色。究其原因,是由于南极气温升高,一种叫做“雪衣藻”的微型藻类得以在南极大量繁殖,由于雪衣藻含有大量类胡萝卜素,原本白雪一片的南极被染成了红色。更重要的是,“西瓜雪”的出现预示着一个恶性循环的开始——因为大量繁殖的雪衣藻会降低雪反射阳光的效率,进一步提高南极的融雪速度[1]


如果不是新冠病毒在全世界蔓延,恐怕没有人意识到原来各国政府完全有能力迅速采取行动应对危机,而且步调基本一致,有相似的决心和信心。但正如本文所问的那样:为什么同样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气候行动进行得如此“不紧不慢”?本文提出了八个“危机特征”,其中迫切性、持续性、可见性谈的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负责性谈的是民众自身的意识;临近性和普遍性涉及到社会平等的问题;专业性和通俗性则上升到精英圈层的行为和考虑。归根结底,气候变化和新冠肺炎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新冠肺炎是一种疾病,而气候变化是一种环境问题。即便是文化水平再低的普通民众,对疾病的认知也明显强于对涉及大量复杂科学的环境问题,仅凭这一点就为抗击新冠扫清了很多障碍。由此来看,要想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决策者和科学家的作用就变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能普及气候变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出台具体、可行的操作办法,切实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但正如文中所说,政府针对气候专家的攻击本身已经是个大问题。事实上,这也与西方民主制度有着一定关系,因为选举人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可以牺牲科学。如果学术判断无法独立于政治选举,那么推进气候行动的过程将变得更加艰巨。


注释

[1] http://photo.china.com.cn/2021-02/22/content_77235289.htm




问题互动


问题1、有人认为新冠肺炎的爆发也与气候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气候变化是如何使新冠病毒加速传播的?


问题2、气候变化将如何影响人们当今的抗疫行动?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