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留得枯荷听雨声”的上句是什么?
唐风宋月
2024-11-21 13:18:57

初读这句诗,还是在读《红楼梦》时。


众人游湖,宝玉抱怨说荷叶太恼人了,不如将它拔了去。

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后来读到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才知道原句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林黛玉将改作,应该不是误记,毕竟这可是她唯一喜欢的义山诗句。

那么,她因何故意改了一字呢?

先来看一下原诗: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wù]无尘水槛[jiàn]清,

相思迢递[tiáo dì]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这个标题是可以略过不提的,或者将其简化成宿亭寄怀,对理解诗的意蕴也没有丝毫的影响。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情景:某个阴郁的秋天,李商隐坐在亭子里思念故人,相思如雨脚,从枯荷上走来,乘着萧瑟的秋气,一直飞到故人(崔雍、崔衮)身边。他发呆的那刻,正酝酿着一首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骆氏亭周围的环境清幽雅致,仿佛不染纤尘。身处其间,理应少了俗世的烦恼与牵绊。可李商隐注定不能全身而退,他此刻有最牵挂想念的人——“相思迢递隔重城

他与友人隔着一道道的城池,道阻且长,任相思再悠远(迢递)也飞度不过思念远人,本就带一层惆怅;何况眼前还有郁积不散的秋阴呢?

秋阴不散是一个典型的愁的环境。在诗词的世界里,无论是春阴还是秋阴,都像极了压在人心头的愁云。秋阴不散,则愁云亦不消。另外,秋阴必然孕育一场秋雨,故下句有听雨声之说;也是因为秋阴不散(不散,说明无风或微风),难见晴天,霜期也推后了(民谚称霜重见晴天,一般晴朗或微风的夜晚才会下霜)。秋霜晚来,仿佛是造化有意为之,有意将这一池枯荷留给诗人,使他得以在一个不眠的秋夜听雨,也算略慰相思,稍解寂寞罢。

留得极富感情色彩,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一丝欣喜之情。可雨打枯荷的声音终究不如骤雨打新荷般悦耳,听久了未免无聊,从而更增一层愁闷。

回到前面,如果把枯荷改成残荷,是否更加传神呢?

,是自然而然的枯萎,因失去水分而呈干瘪的状态。是受到外力(如狂风、骤雨)的伤害、摧残,而呈现出的破败之状。残荷并不一定干枯,枯荷也不一定残破,但雨落在残荷和枯荷上的声音必然有异,至于哪种更加凄清,须诗友们自己体会了。有人说,林黛玉的处境(风刀霜剑严相逼)与残荷更加接近;而李商隐的有种季节交替之感,与他早秀先凋(注意,凋在这也是自然的衰褪)的身世贴近。

亲爱的读者,你更喜欢哪个?

 

免责声明:本文由顶端号作者上传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顶端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文章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30日内与本平台联系,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热评
暂无评论,去APP抢占沙发吧